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
发布时间: 2024-09-23
黄冬梅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型政党制度确立75周年之际,回顾与展望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发展,尤其是聚焦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深刻互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一起创造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党间的协商合作是这个制度的精髓。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携手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了政党间领导与协商合作的关系,展现了这种新型政党制度在保障国家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优势,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合作关系的初步显示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各民主党派迅速响应“五一口号”,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郭沫若等12人发出了《各民主党派赞同召开新政协致毛泽东电》,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坚决赞同召开新政协、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其他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及海外侨胞,陆续通过各种方式表示拥护中共“五一口号”。
(二)长期共存关系的初步确立
“五一口号”提出后,除了在政治上表示拥护中共的主张之外,各民主党派在行动上也与中共保持密切配合,宣传中共的各项政策、参与军事斗争、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等。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首次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关系确定下来。
(三)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正式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奠定了制度基础,也奠定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不仅表现于政治协商,还表现在参与执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56名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27名。选举产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成员共180名,其中党外民主人士有60多名。毛泽东当选全国政协主席,5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4名。
(四)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明确
1950年3月和1951年1月,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关系,民主党派进行组织整顿,中共帮助民主党派发展党员、壮大力量。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第一次正式提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共产党以全会决议的形式,确定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从此,这一原则成为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政党制度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在此次会议上,对民主党派的存在时间给出了最终结论,即与共产党长期共存。
(五)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制度化
1978年2月24日,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制度重新迈入新的正常运转的历史时期。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将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成为中国政党制度中处理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准则。
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概念。1989年12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政党制度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为这一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2005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该意见进一步明确,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2007年11月,中国政府第一次用白皮书的形式向世界阐述中国的政党制度,国务院公布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制度与国家政权建设、多党合作制度与人民政协、多党合作制度与现代化建设等七个方面对我国的政党制度进行了阐述。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是中共第一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党内法规。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悠久的中华文化土壤,汲取了“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精髓,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相结合的典范。在新时代征程上,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国家的稳定繁荣贡献力量。
(一)文化底蕴与中国智慧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其文化底蕴深厚而独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之中。这一制度不仅是对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诠释,更是对“兼容并蓄”思想智慧的创造性转化,还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治理理念。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根植于中国独特的土壤,与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新型政党制度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智慧,不仅体现在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非对称性和谐的独特优势、政党协商决策的科学民主机制上,更体现在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成效中。这一制度不仅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主体结构与内在逻辑
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文化既有民族基因和时代发展的个性化特质,也蕴含着政党文化的共有价值属性。其主体结构模式是典型的“一元主导、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聚合结构体。即执政党文化是一元核心主体、参政党文化是多方重要主体、多党合作文化是党际良性互动关键主体,这种聚合型主体结构的政党文化具有鲜明的联系性、稳定性和包容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始终的“根”与“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结构优势。政党与政权关系有效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政党与政党关系有效提升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能力;政党与社会关系有效增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整合能力。
(三)强大效能与显著优势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够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良好的国家治理效能,源自于这一制度具有的强大组织动员力、利益整合力、高效的民主科学决策力和秩序保障力。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照顾同盟者具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国家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过程相统一,以及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这一制度具有共识达成优势、优化决策优势、高效执行优势、维护稳定优势等显著优势。
(四)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融共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目标追求。新型政党制度从多维度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架构之中,以有序的政治秩序与高效的治理效率,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动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紧扣时代主题,与国家治理体系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上,展现出了高度契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坚持中国特色、走中国道路、创造中国模式,这要求政治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是这样一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政治制度,它能够充分整合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三、新时代增进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题,向党内外、国内外释放出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增进民主党派政治认同对进一步加强党派自身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彰显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意蕴。
(一)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主党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政治认同。这种认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确保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稳固,使得多党合作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坚定政治认同,民主党派才能始终保持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致性,才能与中国共产党能够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增进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
始终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是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首要原则。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其政治认同首先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坚决拥护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上。明确自身性质与定位是增进政治认同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民主党派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民主党派还需准确把握自身作为参政党的职能定位,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
(三)增进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方法路径
坚定维护主心骨,突出政治建设。“两个维护”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增进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核心所在。民主党派应将其贯穿于自身建设全过程,通过组织学习、专题研讨、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不断深化对“两个维护”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两个维护”在各项工作中得到具体落实,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政治体系。
凝聚最强向心力,彰显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凝聚共识、增进认同的灵魂工程。要深入挖掘和传承民主党派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激发成员的政治热情和爱国情怀。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形成最大公约数,提升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提升民主党派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根据形势任务变化,适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确保组织体系健全、运行顺畅。注重选拔和培养政治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成员,充实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加强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能力训练,确保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和正确方向。
画好最大同心圆,健全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增进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根本保障,应健全以体制机制为主导的制度建设,画好最大同心圆。健全政党协商制度,完善协商内容、形式和程序,确保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成员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确保民主党派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民建中央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责任编辑 罗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