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处理中美“气球事件”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2-15

分享到:

文/程保志

自2月4日我民用无人飞艇被美军击落以来,该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引起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西方媒体扭曲事实、抹黑中方,美少数政客趁机推波助澜、试图制造新一波“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各界改善中美关系的期望在2023年伊始就遭遇巨大波折。鉴于此,我应保持战略定力,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力图化解此次“气球”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逐步稳住中美竞合关系的大局。

坦率而言,在当今世界,凭借其科技和经济优势,美国才是刺探他国的“集大成者”。因此,在此次“气球事件”的处理上,美方大费周章,自导自演,出动先进战机、发射导弹击落我无人飞艇的做法确有反常之处。美军方和情报部门还有节奏地对外公布追踪、击落和打捞气球的细节内容。“事出反常必有妖”。

美方“气球事件”战略考量主要有:

第一,拜登政府在“气球事件”处理上受到美鹰派政客的施压和影响。气球事件一方面激化了美国内党争:国会对华鹰派势力,尤其是极右翼共和党人指控拜登政府行动迟缓、对华示弱,施压白宫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另一方面,拜登政府还向包括北约在内的盟友和合作伙伴密集通报该事件,助推其盟邦和价值观外交路线。

第二,美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也积极跟进,以“支持中国军事现代化,尤其是与航空航天项目相关”为由,于2月10日将北京南疆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中国企业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研究所列入“实体清单”并予以制裁;这一新的制裁措施再次彰显美方在高新技术领域对华继续“脱钩断链”的战略企图。

第三,在“乌克兰战争”即将进入一周年之际,美西方试图借炒作“气球事件”对我施压,在外交进一步上孤立中俄两国,以阻挠中俄在全球事务上的协同与合作。“乌克兰战争”不仅是一场地区冲突,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延续;它使地缘政治和世界秩序发生突变,加速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与重组。中方在俄乌冲突上的中立立场从一开始就备受美西方指摘,因此,“气球事件”在美政客看来无疑又是一可用于打压中方的工具。

此次“气球事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与偶然性,事件的处理与解决也考验中美两国政府的政治智慧,该事件引发的矛盾仍存在最终得以化解的较大可能性,但如何构建中长期相对稳定的中美两国竞合关系仍是新时代事关全球战略安全格局的首要命题。

从战略平衡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我可利用此次突发事件,化危为机,探讨在两国间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与管控机制的可能性。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正日益凸显,台海、南海等热点地区存在“擦枪走火”的风险,如两国间拥有较为畅通的危机应对与管控渠道,就可有效防止因偶发事件而对两国关系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其次,在正视中美两国间分歧与矛盾的同时,也应看到中美在全球经贸与投资、气候变化、核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及反恐等领域仍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美在朝核、伊核问题上对我有明显战略需求;在维护全球航道通行安全、打击海盗行为上,中美也有利益的契合点,我应拓展两国军方及有关部门在相关议题上的机制性沟通,防止战略误判,以免擦枪走火。

第三,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仍是我进行对外工作的“法宝”。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统筹安全与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行稳致远。在乌克兰问题上继续秉持公正立场、劝谈促和,发挥中俄“背靠背”战略协同效应,和各方一道争取在年内达成停战协议。支持欧洲“战略自主”,深化中欧在双边经贸、新能源及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全面战略合作。在全球事务上继续秉持公平、正义的反霸反殖立场,支持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及世界银行的机制性改革,以顺应全球治理发展的新需求。应积极作好我在外华人、华侨的统战工作,尤其是要在改革开放后近40年来从大陆赴美人士及其下一代中培育知华友华的新生力量。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