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鼓励和活化非遗传承业态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1-13
文/倪斌
2024年4月15日,《求是》杂志刊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节录,进一步明确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华文明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非遗传承的现状
(1)非遗项目增长迅速
中国目前拥有34项联合国非遗名录和1530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世界上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高达3610项,较首批名录发布数量增长4.5倍。
(2)非遗传承得到政府大力支持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非遗传承的市场化与产业化面临挑战
从实际情况看,虽然非遗项目增长迅速,但是绝大部分非遗传承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仍面临挑战,非遗传承人通过自己招揽业务或作为授课老师收入偏低,让非遗传承人的坚守面临较大的挑战。
2. 非遗传承的困境
(1)非遗传承人老龄化
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日渐严重,据统计,70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约占71%,50岁以下的非遗传承人仅占1%。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减少,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曾经作为糊口技艺的非遗技艺,现在已很难让年轻人投入较多的时间来磨炼技艺,导致非遗人才出现断层,或“学艺不精”的情况出现。
(2)非遗传承手段单一
传统非遗的传播活动大多以静态为主,缺少动态传播方式,部分非遗传承过于保守,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导致难以扩大影响力,非遗项目的传统空间和生态文化受到威胁
综上所述,中国非遗现状总体向好,但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需要加强非遗的保护意识,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待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非遗传承职业优势
建议优秀非遗传承人员可享受政府补贴或根据非遗职称进入到某个领域的编制。成立非遗行业协会,支持非遗行业协会提供公共服务。
(2)完善非遗传承职业体验
通过设置非遗体验馆、非遗文化博物馆、非遗项目的“一日馆长”、“一日讲解员”、“一日导游”等体验性工作,多维度多角度面向社会人群特别是学生提供接触非遗文化、感受非遗传承职业体验的机会。非遗文化与旅游业、文创业、研学相结合,既让年轻人获得较多的时间磨练技艺,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长远解决非遗传承“老龄化”问题。
(3)推动非遗传承网络转型
对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版权登记,保护非遗传承人的知识产权,除了能避免日后出现侵权行为外,更是要让非遗传承人建立品牌意识和IP概念,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活化、传播非遗文化,对非遗产品进行二次创作和文创衍生品开发,增加受众范围,拓宽传播维度,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体系化传播和传承。
(4)加强非遗校园课程建设
针对部分老龄化非遗传承人普通话不标准,大多以方言交流的现状,可安排非遗传承人对中小学教师先进行培训,再由教师在校园内开办非遗文化传承课程、举办非遗文化讲座、培养人才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设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以学校或学年段为单位,做好非遗文化课程安排,或开展相关社团,将非遗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结合。
(5)坚持社区定期非遗相关活动开展
以街道为单位,利用街道的文化场馆,开设长期活动。设立不同学年段的打卡活动,推出具有鲜明非遗文化特色的研学体验活动、打卡纪念产品、实践活动等,降低经营成本,让非遗传承更加便捷,打破传播壁垒。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