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进”为抓手,厚植中医药传统文化理念,加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发布时间: 2023-10-16

分享到:

文/钱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挖掘其育人内涵,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命题。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青少年思想素质,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对于加强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以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进评价体系等“六进”为抓手,在中小学生中厚植中医传统文化理念、培养中医药兴趣,传承中医文化思维,提升学生对中医药的科学认识,助推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守正、创新。

一、加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原因与意义:

1、国家鼓励中医药传统文化学习与教育。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对于加强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具有重要意义。

2、树立中小学生对中医药的科学认识,消除“刻板印象”带来的认知误区。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改变学生对中医药的传统“刻板印象”,如“中医只能用来养生,不能用来治病”“中药太苦了,也不管用”等,从而走出落后、封建迷信、神秘、高深难懂的认知误区,能够客观、理性、科学地看待中医药文化,从根本上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3、培养中小学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辨证论治、调和致中是中医药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包括仁心仁术的医德在内的道德观,对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和思维引导。可以向学生教授扁鹊为百姓看病除疾、张仲景坐堂应诊、孙思邈不分贵贱贫富皆如至尊等中医名家的崇高医德故事,以及“未病先防”的防预观、“象思维”的思考观、“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大局观等中医传统思维方式。

二、加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

要以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进评价体系等“六进”为抓手,让中小学生厚植中医传统文化理念,培养中医药兴趣,传承中医文化思维,提升学生对中医药的科学认识,助推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守正、创新。具体建议如下:

1、组织中医药专家和教育专家编写中小学中医药课程教材,将中医药的知识、文化、故事等内容融入中小学课本,并设立中医药特色社会实践教材,让中小学生能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对中医药的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汤头歌》《本草纲目》等,可以将原文或原著节选编入教材课本。通过课本教材的编写与设置,让中小学生接触中医药,进而树立科学的中医药认知观。

2、开发中医药特色品牌课程,依托自身资源和优势把中医药文化进行融合、延伸,打造中小学中医药文化IP品牌,培养中小学生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学校可以依托自身中医药专家资源优势,打造特色IP品牌课程,将中医药知识与学习课程相结合,如中药辨识可以与美术课进行融合。再如开设中医药与地理、中医药与诗词、中医药与茶文化等融合延伸所形成的特色品牌课程,提升中小学生兴趣。

3、开设中医药特色社会实践,中小学生通过实际的接触、实践、拓展,增加对中医药的了解,加深对中医药的认知,从而能够理解中医药这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如中草药的特色实践课程,联系相关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让中小学生化身“小药童”,辨药材、种药材、磨药材、做香囊,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更好地了解中草药文化、体验中医药的博大魅力。

4、加强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与锻炼,了解中医基本理念,把中医的辨证论治、调和致中、仁心仁术等思维理念传递给中小学生,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种“东方思维方式”。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是为了让中小学生了解中医基本理念,掌握一些养生保健知识,把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理念传递给中小学生。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