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上海停车资源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9-07
文/吴奕慜
根据上海交警发布数据,上海2022年底汽车保有量477万辆,新注册登记汽车61.7万辆,总体较2021年增长34万辆,增幅7.67%,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94.5万辆,另根据上海2020年综合交通运行年报,2020年底汽车保有量近400万辆,两年时间增长77万辆,增长率19.25%。根据浦东发布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小客车停车位约594.15万个,较2020年增长11%,公共停车位数据根据《上海市交通行业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库)泊位数量总计91.5万个,同比增加2.2万个,增长2.5%,道路停车场设置路段数量总计1186条,道路停车泊位49249个,其中,中心城道路停车泊位32898个,同比增加1695个,增长5.4%。另根据2023年8月《电动汽车与分布式储能系统发展报告》白皮书,上海新能源车增速明显,2023年6月保有量为108.36万辆,2023年1-7月新能源车增长量为16.2万辆,目前上海公共充电桩12.2万根。(上述部分内容因2023年统计数据未出,故使用近三年数据)
一、上海停车资源潜在的几个问题
1、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高于停车位增长率。根据上述数据统计,目前汽车保有量单年增速维持在7%-8%,近两年整体增速19.25%,而停车位两年增速11%,公共车位增速仅为2.5%。随着新能源汽车购车需求依然强烈,汽车保有量预计仍会快速增长,长此以往,汽车总数可能超越停车位数量,真正出现一位难求的状况。
2、旧住宅小区内部停车位极度紧张。以笔者亲身体会,自己小区内部道路双向两通道,多年前通行无阻,地上停车位、地下车库车辆停放井然有序,人行道仍可行走。近五年,随着业主购车量增加,小区原有规划停车位无法满足,车辆开始挤占人行道及行车道。近两年,两通道行车夜间仅剩一个车道,会车时无法交错通行。另有朋友反馈,已三月未开车,怕开车出行后回小区无处停放。此现象在老住宅小区极为明显,给部分市民造成困扰。
3、医院、机关等事业单位停车不便利。以笔者亲身体会,曾接送坐轮椅家人至医院,因医院停车位紧张,只能停在更远处;或者多带一位家人,送至医院门口再由家人推行至门诊大楼,对于家中老人并不便利。而以医院为代表的机关、事业单位常出现车位紧张,或不提供停车位等现象,导致看病、办事市民出行停车稍有不便。
4、道路停车位时间限制,抄报现象普遍。现有道路停车泊位49249个,但因部分区段并不施行夜间停车或停车管理人员下班,无法提供有保障的全时段停车服务,部分市民违规停车导致抄报,既不便利,同时也影响道路秩序。
5、机械立体停车位利用率低。目前部分商场、体育场馆停车场装配机械立体停车位,根据笔者亲身体会,如博荟广场、外滩金融中心BFC、环球港、静安游泳馆等均装配,但是双层机械停车位仅使用其下一层,停车时无管理人员进行车位的机械上下移,导致商场停车场显示空位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符,且机械停车位空间较小,停驻操作难度大,同时会导致商场停车场内拥堵,与当初设立机械停车位的初衷背道而驰。
6、停车费用计算仍有不合理。现有大部分停车场15分钟内免停车费用,第二小时后超过部分仍按小时为单位计算停车费,非商业地段每小时计价费用不多,感受不明显,但市中心地段单位价格较高,对于市民来说停车开销较大。
7、新能源充电桩停车位配比不足。根据数据统计,目前上海市新能源车与公共充电桩配比为7.7:1,因可装配家用充电桩的固定车位车主比例较少,部分地段新能源车充电需排队等候,造成新能源车主的不便。目前大部分商场停车位约有10%(或低于)左右的新能源停车位,新能源车占汽车保有量的19.8%,随后续年度燃油车报废注销,新能源车购买热情增加,其占比预计将大幅提升,现有7.7:1的充电桩停车位配比存在不足。
二、针对以上停车资源紧张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垂直高度优化停车面积。新建公共停车场,建议参考美罗城旁的立体停车空间。同等规划面积,以楼层层数使停车位数量倍数增加。同时,立体停车空间可进行简约的海派设计,成为城市中心的小地标。
2、提高新住宅小区规划车位比。历史老住宅小区车位与户数比在0.6-0.8:1,目前上海新住宅小区车位与户数比约为1.2:1,基于现在每户居民可能持有2辆汽车的现状,建议新住宅小区在规划阶段可略微提高小区车位与户数比例(建议提高至1.5:1),从规划层面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便于后续实际停车空间的调整,保证居民小区内部车辆的停放与通行。
3、增加医院、机关等事业单位周边停车点。一是从内部解决,比如上述单位内部尽量减少预留车位,方便前往看病、办事市民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内部停车。二是从外部解决,对于医院、办事处集中的区域,特别是三甲医院、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段,规划部分临近区位设置公共停车场,以便于市民开车出行。
4、科技赋能道路停车位。科技赋能可参照山东临沂的咪表,一根柱子装配两个摄像头及缴费功能,建议上海增设道路停车位时可以在有条件设立的道路区域两头设置摄像头及缴费单打印机,在可停车时段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后,打印停车凭证放置于停驻车辆挡风玻璃处,便于交警识别,同时也减少该道路停车位的人工管理成本。另外,目前部分厂商根据ETC功能设计室外全场景路内停车系统,由ETC信号接收器和摄像头共同组成,也可做到收费管理全智能化操作。而今年8月底的上海国际智慧停车展览会中某厂商提出CTP太阳能平板停车产品也利于快速铺设道路停车位。除科技手段快速增加道路停车位数量,部分非夜间道路停车位也建议按实际情况开设夜间停车时段,减少小区内部停车压力。
5、科技赋能机械立体停车位,提高利用率。目前商场内的机械停车位主要由于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实时操控车位的移动,建议开发并普及智能操作系统,车主可使用小程序控制上层的空位移至下层,进行登记并泊车,取车时再次通过小程序将自己的汽车移动至下层。如短时间内无法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仍建议商场内部派驻管理人员启用部分靠近地下层电梯的机械立体停车位,有效增加利用率。
6、普及“阶梯式收费”。目前闵行区部分地区已开设智慧停车路段,并实现“阶梯式收费”。笔者建议普及“阶梯式收费”,公共停车位收费相对合理,中心城区商场建议可以首小时内以分钟计算,1小时后15分钟作为计费单位,系统方便计算实际的停车费用,也能直观体现车主的实际停车时间,提高车主的停车体验。
7、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停车位比例。根据目前停车场的设计,仍建议提高新能源充电桩停车位的数量,比例控制在15%至20%,并且也建议商场及公共停车场提醒燃油车在夜间闲时不肆意占用新能源车位,高峰期可视实际情况停驻。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