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演艺产业票务平台退票服务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1-03

分享到:

文/徐遇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演出市场持续发展,票务平台作为连接文艺产品生产方、服务方与消费者的关键环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近10年的演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市民群众对剧场演出、音乐节和演唱会等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显著增加,以央视网统计数据为例,2023年上海演出市场房收入约计32.2亿元,共4.5万余场,观众约2477.9万人次,预计未来几年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当下,演艺市场火爆持续势头为票务平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给票务平台公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形式多样的演出市场中抓住潜在消费人群、留出习惯性文化消费者,提升消费意愿、打消消费顾虑,建议在技术创新、服务优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需不断完善,通过灵活退票政策、技术赋能以及行业规范化建设,票务平台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也能够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观演体验,为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目前主要问题:

1、退票规则不透明。部分平台未在购票页面明确标注退票政策,导致消费者不了解是否可以退票以及退票条件。

2、退票流程繁琐。部分票台要求消费者通过人工客服或复杂的验证程序申请退票,耗时且体验较差。

3、退款周期长。演出取消或退票后,退款时间可能需要数周,影响消费者体验和信任度。

为进一步优化票务平台退票服务,提升消费满意度,让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基于上述问题,给予建议:

1、灵活化退票政策。根据不同的演出类型,设定固定退票期限和多级退票规则,如:剧院演出,可在开演前7天全额退款,7天内按比例收取相应的退票费;大型热门演出,如:演唱会、明星场音乐剧、音乐节,可引入第三方保险机制,允许因个人原因退票,并获得相应比例的赔付。

2、进一步优化“退票保险服务“。为应对当下高节奏的生活工作节奏,平台与保险公司着手简化退票保险流程、扩大覆盖面、优化规则,按票面价值3%计算保费,以打消消费者因工作生活的不确定性情况而产生的购票顾虑,在个人原因无法观演的情况下,获得全额票价赔付。

3、有相关职能部门牵头,银行增设演艺金融服务,进一步优化退票技术与服务。平台与银行可联合开发票务金融服务,在票务未被使用前银行对资金进行监管,如平台公司需要资金时可向银行进行低息贷款,待票务被使用后,再由平台向银行进行结算。如此模式与平台自助化退票流程相结合,可大幅提高退票处理效率,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又保证消费者敢消费的信心。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