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顿食品与消费品市场“学历造假”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1-20
文/沈懿
随着网购的日益成熟,网红经济获得了市场巨大的关注。其中,食品与消费品一直是网购的热门方向。但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食品与消费品,顶着“XX农科院”、“XX大学”或“XX科研院所”等头衔,但实际却与这些科研机构没有丝毫的关系。在电商平台,如果用这些“XX农科院”、“XX大学”或“XX科研院所”等这些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出现零食、农产品、保健品、化妆品、日化用品、家用电器、书籍等各种产品。但这些商品的是否真实由这些科研机构研发,不仅打着大大的问号,而其实际营养成分或实际使用功能也与商家标注的相差甚远。这种食品与消费品学历造假,于业内不在少数。目前,根据多年对零售市场与消费品市场的行业经验,归纳出以下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参考。
一、问题与分析
1.断章取义,经常利用科普节目进行营销:在众多自称“XX农科院”、“XX大学”或“XX科研院所”研发的产品中,其惯用手法就是利用科普节目做营销。把自身在电视台投放的广告称为“电视台推荐”,故意隐去电视台台标、栏目名称、发布时间等,再选取其中有利于自己的内容与画面,让消费者难以查证何区分。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模糊消费者额度认知,另一方面,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消费者在购买后,发现拿到手的商品与宣传中的商品并不一致,从而引发消费纠纷不在少数。
2.模糊概念,经常利用特定人士虚假背书:有些商家为了逃避监管,在讲解产品或宣传产品时,经常使用模糊概念的手法。比如:模糊“毕业院校”与“研发院校”、“主办单位”与“主办院校”之间的关系等。有的商家为了给产品背书,会邀请具有特定学历的“专业人士”进行讲解,还有的甚至直接进行学历造假,假冒在知名院校、研究院所等专业人员进行背书,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具有先进性或经过了权威的测试。
3.混淆视听,经常夸大产品的功能与功效:还有部分商家,为了证明产品的功效,会伪造或夸大科研成果。他们会展示一些未经证实的实验结果或数据,或者引用一些与产品无关的研究来支持其宣传,往往采用选择性地展示产品的优点,而隐瞒其缺点或风险的手法,并声称自己的产品在某些方面优于市场上的其它产品。这些行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损害了科研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二、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相关条款。严格规范消费品市场涉及的相关“学历”认证,鼓励企业做真“学历”,并明确界定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
2.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大对“高学历”网红食品的质检、监督和抽查力度,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对涉嫌虚假宣传的产品进行严厉查处,对违法企业进行公开曝光。并将违法企业纳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市场活动,提高违法成本。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主流媒体、网络等渠道,要加强此类问题的宣传,教育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应仔细查看产品包装和宣传信息,尤其是对宣称具有特殊功能或效果的产品,应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误导。并积极鼓励消费者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以此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