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警惕“慢脚文化”侵蚀青少年价值观,减少青少年犯罪隐患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3-19
文/张皎
“慢脚”一词源自对“快手”的反义造词,最初只是指平台上那些夸张、非主流的视频风格。2022年前后,它仅仅表现为异瞳、堆堆袜、狐狸脸等特立独行的静态画风,以及一些青少年特有的网络用语。那时的“慢脚文化”虽然令成年人摸不着头脑,但总体还在可接受范围内,顶多算个青少年的小众圈子。
可到了2023年下半年,情况急转直下。《法制日报》2024年10月的一篇报道深度揭露了这一现象,打着“记录美好生活”幌子的博主们,实则在传播极度不良的内容。记者调查发现,自称“04”“05”后的未成年博主公然展示结婚生子的日常,比如“04已婚已孕,在婆家的一天”“05嫁给大自己17岁大叔的一天”等内容屡见不鲜。这些内容不仅挑战公序良俗,更是直接违反法律法规。
“慢脚文化”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中,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分析其危害如下:
1、扭曲价值观念,侵害身心健康。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这些视频内容低俗,且常含错误价值观,易引发模仿行为,严重损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尚未定型,判断力与自制力均显不足,频繁接触暴力画面,如打架斗殴、恶意伤害等,易使未成年人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拜金主义、不劳而获等思想,也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些视频展示奢华的生活方式,却不提及背后的努力和付出,误导未成年人认为财富可以轻易获取。这导致部分未成年人产生不切实际幻想,为满足物质欲望,甚至不惜违法犯罪,如盗窃、抢劫。
2、影响学业。不少青少年沉迷于观看和模仿“慢脚文化”相关视频,无心学习甚至产生“辍学当网红”的错误想法,这种对学业的忽视不仅会影响孩子们当前的学习成绩,更可能对其人生规划产生不利影响。
3、影响社交能力。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普及,青少年群体的日均使用时长已超过1小时,这不仅体现了短视频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也反映了他们在信息获取、娱乐休闲、社交互动等方面的需求。然而,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可能导致青少年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影响他们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能力,长期沉浸于网络世界可能对他们的社交技能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社交恐惧感会与日俱增。长期沉迷虚拟社交可能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甚至诱发抑郁、焦虑。
4、侵袭网络氛围,破坏网络生态。低俗内容是“慢脚文化”的一大弊端。一些低俗的表演、露骨的言辞和行为,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更在悄无声息中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未成年人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标准极易受到扭曲,他们可能会将低俗视为时尚,将恶趣味当作有趣。恋爱、怀孕、生子……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未成年人禁忌,在“慢脚文化”短视频中被轻易打破。当这些视频大行其道时,大大污染了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对健康的网络生态产生了较大破坏。
5、行为模仿隐患。网上有不少危险挑战视频如“水下窒息挑战”“高空自拍”等,曾导致多起青少年意外伤亡事件。而且易引发网络暴力、谩骂等不良互动方式向线下生活渗透,加剧校园欺凌现象。
6、引发青少年犯罪现象。一些未成年人在平台上结交不良朋友,受到不良群体的影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在虚拟社交圈中寻觅认同与归属,却往往忽略了这些所谓朋友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诈骗团伙,就是因为在平台上结识了所谓的“志同道合”之人,在他人的蛊惑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不良主播诱使未成年人涉足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歧途,打赏借贷、虚拟消费导致的财产纠纷频发,更有青少年为充值不惜盗用家长账户,诸如‘兼职刷单’等骗局,均是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7、成瘾性与心理问题。大数据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等数据,精准推送符合其口味的内容。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偶然间接触到一些具有不良倾向的视频并停留观看,之后就会被大量此类内容包围。算法推荐机制仿佛无底深渊,易使青少年沉溺于‘无限刷屏’之中,日均使用时长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中,超过四成表现出注意力分散的症状。
8、平台监管不足。部分短视频平台在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的过程中,一些含有不良价值观和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视频得以轻易上传和传播。虽然平台有一些审核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审核人员数量有限、审核标准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大量不良视频流入青少年的视野,为“算法催熟”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慢脚文化”的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威胁,成为他们走向犯罪的潜在诱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多方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他们远离犯罪的侵害,茁壮成长。针对短视频文化可能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可从以下多维度综合施策:
1、强化平台责任。要求平台强化“把关人”角色,严格审核后迅速下架违规视频,同时加大对优质内容的流量引导。尤其需重视未成年人创作内容的审核,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一键举报机制。推行“强制实名+生物识别”双重认证机制,如通过人脸识别验证监护人身份,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夜间使用时长;采用AI内容分级系统,对暴力、炫富等标签化内容自动限流,敏感视频添加风险警示弹窗。
2、建立惩戒机制。监管部门应持续强化监管,完善法律体系,严惩违法失德行为,以最严的标准、蕞硬的措施,织就一张保护未成年人的法治之网。建立青少年专属内容库,经教育专家与心理学家联合审核,推送科普知识、传统文化等积极健康的内容。对诱导打赏、软色情等违规账号实施黑名单跨平台联动封禁。
3、做好宣传引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推广家庭数字公约,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例如每天19:30后禁用电子设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亲子网络素养课程,指导家长识别隐性不良内容如暗语、符号化表达。家长应多注意孩子的网络生活,用爱护航成长,多一些交流沟通,少一些呵斥怨怼,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现实的温暖,才能在虚拟世界中保持清醒。学校教育提前干预,开设将“短视频批判思维课”纳入校本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揭露摆拍、剪辑造假等手段。试点建立校园网络观察员制度,教师定期筛查学生社交账号动态,及时干预异常行为。广大学校应正视短视频的影响,积极创新教育方式,老师们需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新媒体,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切实将网络素养教育落到实处,有效提升孩子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4、加强对青少年正面引导。政府联合高校打造“青少年网红孵化计划”,培养传播科学知识的正能量博主通过算法奖励机制,对科普、非遗等内容给予流量倾斜。提醒青少年擦亮双眼,明辨是非,不要被表面的光鲜亮丽所迷惑,那是对青春的错误消费。要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只有脚踏实地地努力,才能收获无悔的人生。
5、司法与社会协同发力。出台《未成年人网络打赏退款强制条例》,要求平台建立“未成年人消费先行赔付基金”。对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播或内容发布者,依法适用“从重处罚”等条款。同时避免“一刀切”管控,尊重青少年合理的网络需求。可以参考浙江省开展的“清朗行动”试点要求相关平台每季度提交未成年人保护报告,以确保网络环境的清朗。对于未达到保护标准的平台,将采取暂停推荐功能等措施,以此强化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监管力度。深圳“青少年网络信用积分”:将正向网络行为,如参与公益直播、公益授课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类似于中学学生信用管理制度中提到的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得信用积分。四川“VR犯罪警示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看守所场景,警示犯罪后果。例如,在成都廉洁动漫创作传播基地,利用VR技术搭建的警示教育场景,让体验者通过第一人视角体验真实违纪案件改编的VR互动游戏,从而接受警示教育。在国家层面可以参考借鉴,出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