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动再生水的应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4-02
文/许瑞骏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000立方米左右,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1/4,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从水资源使用结构来看,农业用水占比最高,约为60%;工业用水占比约20%;生活用水占比约14%;生态用水占比6%。
然而,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而南方地区虽水资源丰富,但污染问题突出。同时,工业用水效率较低,部分行业单位产值水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规模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推动再生水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再生水是指经过适当处理的污水或雨水,达到特定水质标准后可用于特定用途的水资源。相较于传统水源,再生水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1. 工业冷却与清洗用水:在汽车制造、电子、化工等行业,再生水可用于设备冷却、零件清洗等环节。例如,小米汽车北京工厂70%污水处理后回用再生产。现阶段,该工厂每天用水量在2000吨左右,其中1400吨是小米水处理中心自产回用的再生水,污水回用率达70%以上。节水的同时,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这座工厂按照一年300天的生产天数来看,使用再生水,一年可节省水费约378万元。
2. 河流生态补水:再生水经深度处理后可用于河道补水,改善水体流动性,提升自净能力。如北京市2024年,河湖补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1.82亿立方米,占全市河湖补水总水量的70.5%;生产生活再生水利用量达1.41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替代常规水资源的作用。
3. 电力行业锅炉补给水:火电厂等高耗水行业可采用再生水作为锅炉补给水源,经反渗透等技术处理后完全满足水质要求,大幅降低取水量。
4. 工业园区循环利用:通过建设集中式再生水厂,园区内企业可共享再生水资源。
5. 市政杂用与绿化灌溉:再生水可用于道路洒扫、园林灌溉等,减轻城市供水压力。深圳市通过管网建设,再生水市政杂用占比已达15%。
尽管再生水优势明显,但在应用领域仍面临诸多障碍:
1. 供需不匹配,基层用水需求难以满足
在许多城市,环卫、园林等部门对再生水的需求很大,但由于供应不足,他们仍不得不大量使用自来水。以中部某缺水型城市为例,当地的再生水回用工程直到2020年才开始建设,并且相关设施建成后长期处于试运行阶段,导致可供使用的再生水水量极为有限。许多基层环卫人员坦言,他们并不是不愿意用再生水,而是根本用不上。再加上取水点分布不合理,一些本可以使用再生水的区域也因取水不便而被迫继续消耗大量自来水。这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使得本应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再生水,反而成为被闲置的资源。
2. 利用途径单一,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许多城市的再生水用途极为单一,主要被用于景观环境,尤其是河道补水,而在园林灌溉、城市杂用、工业用水等方面的利用率极低。例如,某省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该省8个缺水型城市中,95%的再生水被用于景观环境,而城市杂用、工业和绿地灌溉三项用水总和仅占不到5%,农业灌溉甚至为零。这种用途单一的现象,导致大量经过处理的再生水并未得到有效利用,部分河道补水量甚至远超生态需求,形成“无效利用”。与此同时,城市环卫、绿化和工业部门却因取水困难或缺乏配套设施而无法使用再生水,形成了水资源使用上的巨大反差。一方面是花费大量资金生产的再生水被直接排入河道,另一方面却是实际需要用水的领域却无水可用,这种矛盾加剧了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3. 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或闲置,导致再生水无处可用
再生水的生产依赖于污水处理厂的有效运行,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或长期闲置,导致再生水的生产和使用难以真正落地。例如,西南某省份在生态环保督察中发现,一座投资超过3000万元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周边地区的生活污水多年直排。而在华东某缺水型城市,该市虽然已经建设了3条再生水输送管网,但其中一条线路自2016年建成后一直未被使用。这些未能投入使用的设施,不仅浪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也阻碍了再生水的推广应用。即便部分地区建成了相关管网,由于使用规划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完善,仍然无法有效输送再生水至真正需要的领域,造成资源闲置。配套设施的缺失或闲置,使得再生水虽有产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因此,建议:
1. 拓宽再生水应用领域,提高工业和市政用水比例
目前,许多城市的再生水主要用于河道补水,其他领域利用率极低,导致水资源浪费。因此,应在政策上引导再生水向工业冷却、锅炉补给、市政杂用、农业灌溉等高效领域拓展。例如,政府可对使用再生水的工业企业提供用水价格优惠,同时建立再生水指标考核机制,鼓励工业企业优先使用再生水。此外,在市政建设中,强制规定新建小区、公园、广场、道路清扫等必须使用再生水,以提高再生水的利用比例。
2. 提高再生水处理标准,增强公众信任
部分城市再生水回用率低,除了取水不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水质标准不统一,部分企业和市政单位担心再生水质量达不到安全标准。因此,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再生水水质标准,对不同用途的再生水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工业冷却、锅炉补给等需较高水质标准的领域,可通过反渗透、超滤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水质,而绿化灌溉、市政杂用等领域可采用成本较低的深度处理工艺。此外,政府应加强再生水水质的实时监测,公开水质检测数据,增强公众对再生水的信任,消除使用顾虑。
3.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价格机制
目前,再生水的生产成本较高,而由于供水价格机制不合理,部分企业和市政单位更倾向于使用自来水,而非再生水。因此,政府应完善水价机制,提高高耗水行业的自来水价格,同时对使用再生水的企业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以提高再生水的经济吸引力。此外,政府可以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再生水设施建设,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保障再生水运营的可持续性。
4. 加强再生水利用的数据监测和考核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再生水利用数据虚高、统计口径不规范的问题,影响政策的精准制定。因此,应建立统一的再生水统计标准,明确哪些水量可计入再生水利用量,并加强第三方审计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同时,政府应设立考核机制,将再生水利用率纳入城市水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再生水的推广力度。此外,应加强再生水利用的公示制度,向公众定期发布用水情况,提高社会监督力度,确保再生水利用政策的落地执行。
5. 盘活闲置设施,推动再生水基础设施高效运转
部分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管网因建设滞后或长期闲置,导致再生水难以有效利用,形成资源浪费。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闲置污水处理厂和输水管网的排查力度,摸清现存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例如,对于长期闲置的污水处理厂,可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具备再生水生产能力;对于未投入使用的输水管网,应尽快完善配套设施,使其尽快投入使用。同时,在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时,应同步规划再生水利用方案,确保基础设施能够与再生水使用需求有效衔接。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