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老旧小区绿色充电桩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7-20
文/朱天麟
最近几年,上海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截止到2022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94.5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9.81%。 电动汽车的推广离不开经济便捷的充电网络,新能源汽车增加的趋势使得加装充电桩的需求日益增多。
为适应全市的新能源快速发展需求,在2020年,上海市启动为期三年的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今年上半年,市交通委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从新建小区充电条件预留、小区公建桩、小区自建桩、小区充电桩互联共享、电力配套服务、保障措施等方面规范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
然而,上海绿牌车主在老旧小区充电难的问题依旧存在,在一些老旧小区中,关于如何配置充电桩所引起的各方矛盾,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拦路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停车资源紧张和空间占用冲突。笔者注意到,在市中心的部分老旧住宅小区,因空间有限,停车位资源一直是紧张的状况,提升改造的空间有限,在原有停车位上安装充电桩会经常出现“油车占位”的情况发生,且安全隐患突出。
2. 充电桩设施落地难。充电桩的安装和使用涉及电力、街道、居民等多方利益。上海一些老旧小区都是首次安装充电桩,有关如何规划,安装的时间周期和路面开挖影响居民出行等问题,一旦多方未能沟通达成一致,就使得充电桩安装难以落地,同时引起所在社区的居民不满和纠纷,影响社区和谐。
3. 运营和维护管理成难题。上海部分老旧小区因地理位置和户数较多等原因,安装充电桩时,往往会产生电容不足等问题,电力的储备分配和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不善,使得“僵尸桩”问题突出,给居民带来不便且影响居民的利益。
以上问题,一方面使得日益增加的新能源车主群体无法获得日常的充电需求,影响出行。另一方面,部分车主“另辟新径”,采用飞线充电,又反过来增加了住宅小区的火灾等风险,使得安全隐患突出。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绿色发展经济的重要一环,对各领域的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上海作为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各区不仅要提高其住宅小区充电桩的数量,还需要更有序地管理和使用充电桩,让利用效率发挥到最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挥基层治理智慧,健全管理机制。政府应联合街道和社区开展基层调研,集思广益,听取基层群众的建议,掌握居民真实诉求,对有改造需求的小区督促物业公司确定方案,加强发挥社区自治功能,制定完善充电和停车公约推动邻里和谐,普及充电桩建设的好处来打消居民的顾虑,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二、强化社区安全监管,落实运维管理。住宅小区安装充电桩是便捷居民生活出行的重要一环,建议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提升充电管理设施的智能水平,对于利用数字化平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充电的安全性,同时加强对车辆有序停放的管理,做好消防、巡查和维护工作,落实长效监管责任。
三、共创社区合作模式,共享充电设备。建议对一些中心小区,可与周边商业机构或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充电桩,深挖小区周边的充电设施建设潜力,使得小区居民和周边人员共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周边资源,提高利用。通过这种共享模式,也能真正体现新能源汽车对于人居环境的积极贡献。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