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6-08
文/顾睁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2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调研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有焦虑问题。教育部办公厅于2022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就凸显了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研究生面临的各方面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来看,当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例如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相对突出。新时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和现有的心理支持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当今研究生群体最迫切的心理健康需求是自我管理需求,其次是科研学习需求、人际关系需求、社会责任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等。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与本科生会有所不同。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科研任务重,更容易产生时间焦虑,他们在生活上独立性更高,更需在生活、经济和情绪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形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因此他们在自我管理方面的需求比较高。以上是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现状。
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自我支持能力尚未普遍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多样,影响因素也比较复杂,研究生的自我能动性是他们心理健康需求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生的自我支持对心理健康需求的满足有直接影响,当研究生们能有效利用自身和周围资源,从中获得娱乐放松和情感支持时,其心理健康需求也会得到满足。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支持的获取途径上大多局限于网络。在当前研究生心理支持的获取途径上,新时代研究生网络平台的利用率很高,“网络互动”可以缓解研究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无力感和紧张感,帮助他们丰富社会关系,增强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归属感,这是事实。但是,仅仅局限于网络还远远不够。
三,研究生的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与外部现实因素密切相关。随着读研、毕业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越来越多,除了自我调节排解压力外,他人、学校和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研究生的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也与外部现实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科研进度受阻,论文发表、开题或毕业答辩不顺利,恋爱关系问题,学术和职业生涯中的各种不确定和迷茫等。
如何进一步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提出建议:
一,建议高校要聚焦研究生心理健康重点需求的满足。比如,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社交技能等纳入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培养辅导方案,比如,入学初期提供一些科研胜任力训练,如科研写作、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等,学习中、后期可建立专门的科研服务中心,为研究生科研方面的困难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寻找科研训练或合作机会等。
二,建议加强对研究生现实问题的指导支持。比如,就业、人际、婚恋等问题予以支持和引导。比如高学历的研究生们往往对自身职业期望也高,高期望和现实就业困境是当今许多研究生焦虑的根子。应尽早为研究生提供职业规划辅导,引导研究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再比如一些高龄博士生可能面临家庭与学业的平衡或婚恋、经济问题等,高校需要对这些特殊问题在支持的内容上予以针对性关注。
三,建议促进相关制度的健全。比如,细化落实对研究生的过程性评价、完善科研成果认定和奖助体系、优化硕士、博士论文评审抽检和答辩环节等,从管理机制层面舒缓研究生的压力。
四, 建议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他人,可以为导师提供心理支持、导学关系建设、职业生涯辅导等方面的培训,提升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能力。同时,与研究生密切相关的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如辅导员等,也需加强研究生心理支持服务方面的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群体和开展学生工作。对研究生干部,如班长、班级心理委员等进行定期培训,促进院系整体的心理支持建设,以此构建校-院-导师和辅导员-学生四级合力的心理支持体系。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