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治营利性夜校乱象,推动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新夜校经济”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3-11

分享到:

文/吴音颖

近年来,夜校热潮兴起,“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生活方式在青年群体中迅速流行。夜校凭借“超低价”“课程丰富”“社交属性”等特点成为当年青年人提升技能、缓解压力的重要选择。当前夜校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公益性夜校,由政府、社区或文化机构主导,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课程涵盖顾绣、香囊制作、没骨花卉扇、传统中医与养生等非遗、音乐、美术、生活艺术类别课程,价格低廉(500元/12课时);另一类为营利性夜校,由社会机构运营,主打差异化课程,如周易、塔罗牌、美妆、调酒、尤克里里等,但因缺乏监管,乱象频发。例如,某营利性夜校以“9.9元体验课”吸引学员后,诱导缴纳高额续费,单一系列短期课程费用可达5000元。

夜校不仅是青年自我提升的“充电站”,更应成为传承文化,激活文旅经济的新引擎。当下,亟需通过整顿乱象,合理利用非遗与文博场馆资源,既能保障学员权益,又能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建议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形成“新夜校经济”,将夜校打造为有质量、有温度、有底”的城市文化符号,助力青年成长与文旅经济双赢。目前,主要面对如下问题:

1.涉嫌虚假宣传,频发收费乱象。部分机构以低价引流,隐形收费形式牟取暴利。以“低价体验课”吸引学员,后续通过“课时拆分”“续费陷阱”抬高费用。例如,上海某营利性市民夜校的奇门遁甲课程,定价为500元/10课时,在学员报名后,会先行向学员个人收取100元定金,而后让学员漫长等待凑齐开班人数,并在开班后发现该课程更如同“体验式营销”,如需参加进阶课程,则需按照不同需求,续费缴纳3000-8000元不等的进阶课费用。此外,多数营利性夜校采用个人收款码收费,不签订合同,不开具发票,导致学员维权无据。例如,前述奇门遁甲课程,机构不提供任何课程凭据材料,连学习资料也需要学生自行请求老师发送讲课PPT。

2.师资良莠不齐,课程质量低劣。营利性夜校常以“行业名师”为噱头,实际教师多为兼职或缺乏资质,甚至仅仅是爱好者,师资资质存疑。例如,上海某营利性夜校的非遗绒花制作的教师,实际只是位“自学成才”的“簪娘”(汉服圈、古风圈中制作簪子的手工艺人),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同时,部分课程“注水”严重,以甚至接近于常识的基础内容充数,在前两三个课时中耗费大量时间讲述所谓理论知识。例如,某营利性夜校的VLOG(视频日志)制作课程,用了整整两课时讲解短视频制作APP应用软件的安装,缺乏实操指导。此外,大多数营利性夜校场地为短时租赁的共享场所。例如,上海某营利性夜校的教室为黄浦区港泰广场24楼的共享会议室,空间逼仄,且学员每课时上课的“教室”都不同,并发生需要临时为其他人数多的课程让出教室的现象。

3.损害学员权益,挤兑公益资源。学员遭遇问题时,往往投诉无门,大部分营利性夜校仅通过若干个人微信号与学员联系,隐藏机构实体信息,遭遇学员投诉时常以“未约定”“教师个人行为”等理由推诿。例如,上海某营利性夜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学员因课程缩水申请退费,机构直接拒绝且无视。且由于监管地带不透明,目前对营利性夜校的资质审核、收费标准等缺乏统一规范,市场监管部门表示“无法可依”。此外,甚至发生挤占政府补贴资源的情况,例如,公益性夜校社区型分校因营利性机构恶性竞争,报名人数骤降,优质课程被迫缩减。

由此,建议整顿乱象与文旅融合双轨并行,从如下方面进行突破以应对:

1.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夜校市场。一是建立资质审核机制,要求营利性夜校提交办学许可证、师资证明及课程大纲,由教育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审核备案,定期抽查。二是制定价格指导标准,参考公益性夜校定价(如每课时50元以下),限制营利性机构溢价幅度,严禁拆分收费、捆绑销售。三是畅通维权通道,设立夜校行业投诉专线,要求机构公示退费流程,并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机构实施“黑名单”公示。

2.推动融合发展,实现“新夜校经济”。一是塑造“非遗+夜校”品牌。进一步深化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积极推广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成功模式。以该馆某期锔瓷课程为例,该课程由锔瓷非遗传承人精心打磨,并在其工作室亲自授课,有效促进了周边文旅场所的消费增长。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联合社会团体(以上海为例,如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朵云轩”、“荣宝斋”、工艺美术厂等国有企业,开设中国画、木版水印技艺、裱画修复、黄杨木雕等课程。二是构建“夜校+文旅”产业链。通过与博物馆资源的联动,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以上海为例,与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具有法国后期文艺复兴式住宅特色)合作设立珐琅器制作课程,形成“游学一体化”模式,有效提升参观人次和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业绩。

3.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资源倾斜。一是扩大财政补贴范围,对联合非遗、博物馆开展课程的机构给予补贴,例如场地租金减免、师资费用补助等形式。二是加强人才培育,设立“非遗传承人驻校计划”,鼓励传承人参与课程设计,并纳入职称评定加分项。三是加大宣传推广,通过文旅部门官方平台推广优质课程,将其纳入“城市文化名片”工程,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