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网络视频直播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6-05

分享到:

文/沈捷

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市场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直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娱乐方式和社交手段,涵盖了游戏、社交、电商、教育等多个领域。全球范围内有数亿用户在使用各种直播平台,不仅是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用户也开始参与其中。在中国,虎牙、斗鱼、抖音、快手等平台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平台不仅提供游戏直播,还涉足了娱乐、体育、电商和教育等领域。目前直播平台主要收入来自于用户打赏,这是许多直播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用户通过购买虚拟礼物送给自己喜欢的主播,平台和主播按比例分成;广告收入,平台通过嵌入广告、与品牌合作等方式获取收入;电商直播,主播通过直播带货,直接促进产品销售;付费订阅和会员,一些平台提供高级用户订阅服务,提供更多的特权和内容。

网络视频直播行业在迅速发展中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但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1、内容低俗。一些主播为博取眼球,不惜发布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以获取更多流量和经济收益。

2、虚假信息传播。网络直播因其实时性,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渠道,造成误导公众的风险。

3、未成年人保护。不少未成年人长时间观看直播或进行直播,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影响其身心健康。

4、隐私侵权。在直播过程中可能不经意或故意泄露他人隐私,如在公共场所直播未经许可的人或私密场所的实时视频。

5、违法行为。有些直播内容涉及赌博、诈骗等违法行为,危害社会安全。

6、税收。据目前分析其主要收入来源于用户打赏,而打赏在法律性质上应当被定性为赠与行为,不是一个消费行为,那么可能存在偷税漏税情况。

7、社会文明导向。针对打赏行为的赠与性质,可能对于适龄工作人员产生不良导向,容易引导年轻人追求虚荣心和物质主义,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冲击,同时没有对于社会经济产生有利促进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为规范网络视频直播,提出下述建议:

1、建立分级制度。根据内容的适合年龄将直播平台和内容进行分级,明确哪些内容是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观看。强制要求用户进行实名注册,并根据年龄段限制部分敏感内容的观看权限。

2、严格审查机制。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于低俗、色情、暴力等内容应立即封禁和下架,对于涉及发布相关内容的实名制用户采取限制入网的措施。引入AI智能算法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实时直播内容的监督和管理。

3、强化法律规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直播平台和主播的法律责任。对于违反规定的主播和涉及违法内容的直播进行严厉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4、加强平台责任。平台应设立专门的内容监管团队,负责24小时监控和自动过滤不良内容。设立投诉处理机制,对于用户举报及时响应和处理。

5、教育培训。对于视频主播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培训,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辨别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的能力。

6、加强技术创新。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记录和监管直播内容,确保内容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引进智能算法,根据用户行为数据识别和屏蔽不良内容。

7、加强监管。政府与平台需共同出力,健全法律法规,包含对直播内容与打赏行为的明确界定和监管。加强税收监管,同时建议限制打赏行为,避免追求打赏的社会导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打赏行为应设立严格的限制和保护机制。

建议政府、平台、社会及用户的共同参与,通过多方协作和严密监管,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文明的网络直播环境。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