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市老旧高层住宅电梯更新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5-06
文/许瑞骏
今年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去年印发《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关键年。近期各地媒体却接连报道,从电梯维保人员现场签到到上传维保信息后签退,全程不到一分钟;用人形纸板“工具人”充数,代替规范中要求的另一作业人员;故意略过关键项目通话测试,就勾选完成“符合条件”。电梯维护保养行业可谓乱象多多,除了“偷工”“减料”走过场外,甚至还有靠电梯出故障来换零件赚大钱的“以修代保”的黑操作。“维保不保”体现了电梯安全筑底的一方面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老旧高层住宅电梯而言,维保维修已不能保障电梯的正常运行,到了需要更新的阶段。
截止到2018年,上海市共有高层住宅小区2497个,高层住宅建筑超过2.2万栋。最早的一批高层住宅可以追溯到1975年至1977年,由政府牵头修建,上海建造了第一批高层住宅,通常被称为“九栋楼”,位于徐汇区。2000年后随时商品房投入市场,上海的高层住宅建设又迎来了一波高潮。伴随这些小区建成而投入使用的电梯,都投入使用20年以上了,甚至更久。
使用15年以上的电梯,属于老旧电梯。在上海市超过5万台的电梯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超龄服役,笔者亲历过两起电梯故障下落的过程,而当故障电梯通过复位程序,回到1层时,会出现与楼面无法对齐的故障,电梯轿厢会低于楼面一段,导致因恐慌而急于离开电梯的乘客绊倒。两起事件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其中一起还导致一位孕妇绊倒的情况。
电梯的故障会带来如下问题:
1. 人身安全隐患:电梯一旦出现故障后,坠落虽是小概率事件,但会对被困在电梯中的人群带来极大心理压力,特别是老人及孩童群体。
2.衍生事故和损失:病人或孕妇急需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或分娩,但电梯故障导致被困其中,延误了急救时间,加重了病情或导致妇产等紧急情况的恶化。被困在电梯中的病人或孕妇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心理压力和恐慌,尤其是在急需就医或分娩的情况下,这种焦虑和恐惧感会加剧如心脏病等病情。
3. 阶段性受困:由于老旧高层住宅电梯设备老化,维护保养不及时,故障频发成为常态。电梯经常性地出现故障,影响了居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给居民带来了不便和困扰。老旧高层住宅的电梯轿厢内通讯信号差,呼救途径受阻,会造成被困人员受困时间拉长。
另一方面,老旧住宅电梯更新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业主意见无法统一,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让所有楼层的业主对出资方案相对信服。一部18层楼的电梯更换下来预计费用需要约20万元,分摊到每户在5000元,看似不高,但由于楼层不同、经济条件不一、业务将房屋出租等原因,要达成意见上一致,存在很大的挑战。笔者的经历中,在上海地处位置相对较好的社区中,电梯半年内出现大故障停用3次,对于更换电梯仍不能达成一致。
电梯维保和更新又时常陷入楼宇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三角矛盾中,最早一批的高层住宅中,特别是单体楼,甚至存在着无物管、无维保单位、无维修资金等失管小区的“三无”电梯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相关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1. 建议有关部门牵头研讨设立类似《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的法律法规,对于运营年限超过15年的电梯进行强制报废、换新。电梯使用年限到期,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现在就已面临、或者未来会面临的共性问题,且针对此问题可以归纳出一整套通用、标准的应对措施,不因地区差异而不同。统一的全国性法律,对于如此大基数的治理对象,相信更能体现我国先进、高效的社会治理水平。从2015年电梯安全大会战以来各省市出台了不少政策、通知、公告,相信汇成一策、举国通行,更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治国的先进性。且因为有法律法规作为基石,更容易统一居民的意见。
2. 建议有关部门牵头,要求居委会向街道、街道向区一级政府层层上报“住宅电梯超过15年的情况”,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报废、并要求居民使用维修基金对电梯做更新、同时明确各类已有的补贴政策,减少居民意见不统一所带来的阻力。
3.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旧电梯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对这部分电梯的运行情况进行精准掌控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有关部门加速梳理问题电梯清单,对于存在严重事故隐患,且无物管、无维保单位、无维修资金等失管小区的“三无”电梯,及时报请属地基层政府,逐一落实电梯使用单位,防止责任悬空,并完善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政策,让有需求的居民能够有例可循。
4. 在电梯更新的过程中,促进引入“智慧电梯”,通过电梯大数据中心来管理所有住宅、商用电梯的使用,更先进更便民。(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办规[2018]22号二○一八年九月七日发布中提到:全面提升新增电梯质量,有效保障在用电梯安全,合力推进智慧电梯建设。)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