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速低空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4-24

分享到:

文/陈丹红

上海在发展低空消费领域具有显著的市场潜力和基础设施优势,尤其是文旅观光、低空物流和医疗救援等应用场景需求持续攀升。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政策、技术、市场和服务等多重挑战亟待突破。

一、多项瓶颈掣肘低空产业发展

1.空域管制严格

上海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和特大城市,拥有全球最繁忙的机场和港口,加之中心城区及部分区域人口较为密集,飞行测试基地建设、高低空衔接空域管制等核心资源面临诸多挑战和限制,低空开放程度有限。

2.适航认证周期长、难度大

低空飞行器投入实际运营,需要取得 PC(生产许可证)、AC(单机适航证)、TC(型号合格证)三证,若涉及物流、航拍等经营性商业活动,还需额外申请 OC(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取证流程复杂、周期较长,对企业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都是巨大考验。目前,国内仅有亿航智能的 EH216-S 机型集齐了适航三证,可进行商业运营,低空消费级应用难以规模。

3.企业运营成本高

有企业反映,上海场地租金、人力成本远超二线城市,但测试场地稀缺(需赴外地试飞),且保险费用高昂。中心城区复杂环境下的无人机避障、通信导航(如5G专网覆盖不足)、电池续航等技术尚未成熟,也成为制约商业化落地的主要技术缺陷。如当前低空飞行器沿用三元锂电池,使 eVTOL 航程和速度受到一定限制,需解决包括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寿命等技术问题,未500Wh/kg 级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将成为主流,液氢电池等新技术也将为特定场景提供补充。

4. 游客体验服务存在短板

一是游客体验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现有低空游览以静态观景为主,缺乏互动性(如VR/AR结合、定制化航线)。且起降点普遍集中在外环郊区,市中心缺乏基础设施,缺乏地理优势。二是公众认知仍有偏差,部分市民对低空消费的认知仍停留在"高端小众"层面,且噪音、隐私问题引发市民抵触。

二、国内外经验

迪拜:通过"迪拜无人机运输计划"快速推进eVTOL商业化,2023年开通全球首条城市空中交通(UAM)航线;政策上提供"沙盒监管"支持企业测试。2024年12月中旬,美团旗下的无人机部门Keeta Drone宣布,成功获得迪拜民航局颁发的超视距(BVLOS)商业无人机送货许可证。

广东:深圳建成各类低空起降设施 249 个,规模全国领先,开通了400多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并落地国内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广州落地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并启动飞行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珠海启动了全国首条海岛低空公共物流航线。

大湾区:通过整合广深地区制造业优势与港澳地区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特色,共同构建更为完善的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生态圈”。同时,依托大湾区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低空经济产业链分工,成为亿航智能、小鹏汇天、道通智能等企业拓展欧美地区、东南亚和中东等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

相比之下,上海在低空经济产业上缺乏头部企业带动,应用场景开放度不足。已有消费场景单一,大多集中于直升机游览,价格高昂,且受限于城市空域,航线设计单调。在低空领域发展路径尚未明晰,受限于空域管理严格、试飞测试条件不足等因素,企业落户及消费场景发展面临诸多制约。

三、相关建议

政策创新方面,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深化研究后续低空产业发展专项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聚焦空域协调管理、起降基建设施等难点问题,推动建立空域管理军地民协同运行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扶持政策。当前外省市招商引资力度较大,建议借鉴广州、苏州等地模式,深度绑定一批优质项目。同时联合商飞、同济大学等机构攻关eVTOL关键技术,设立低空产业基金吸引头部企业。三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建议参考海南经验,推动地方立法保障低空旅游权益,做好低空消费“最后一公里” 保障。

基础设施配套上,建议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如临港新片区),试行无人机物流、空中出租车等场景,建立跨部门协调办公室;规划城市低空交通网络(如连接迪士尼、外滩等景区的垂直起降点),建设无人机公共充电桩及监控系统。

开放应用场景上,建议在现有示范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低空+”应用,配合开发"低空消费地图"小程序整合预约服务,推出亲民化产品,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比如,围绕“低空+文旅”,探索推广古镇、度假区、天文馆等重点景区的空中观光路线;围绕“低空+专业用途”,深化农林植保、应急救援、应急通信、城市消防、后勤保障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围绕“低空+物流”,支持快递、电商、外卖平台等建设无人机配送网络,探索城市物流新模式。同时,依托2025上海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等高规格展会IP和行业研讨活动,提上海低空产业显示度。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