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服务机构管理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7-13

分享到:

文/王骋

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支撑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受到政府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申报奖励、财税扶持、融资扶持、人才政策等,旨在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文件要求、财税要求、人员要求、项目要求等方面均有较高门槛。对于企业而言,政策获取和解读的途径相对单一,有的企业不了解相关补贴和政策,甚至在网络上获取到错误的信息,因此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协助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及复审的咨询服务机构。这些机构长期研究高新申报的相关文件要求,对政策的解读比企业更深入,能够协助企业明确申报的流程、途径和材料的清单。在申报材料制作上可以予以指导,这样企业出少量的钱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工,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由于政府给予高新技术企业丰厚的补贴扶持政策,也吸引了社会中的一批“咨询服务机构”宣称可以通过“包装美化”及“资源渠道”等方式,协助一些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的企业获得政府相应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并收取最高达财政补贴50%的服务费用。此类“黑中介”或串通企业虚构销售收入与研发成本,虚假申报知识产权与研发项目资料,或伙同其他中介机构出具不实鉴证报告,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造成一定的干扰,这将挤压实际投入科技研发的企业获取政府扶持的空间,同时造成国家的财政补贴流失。

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有:

1.利益驱动

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上海各区会对相关企业进行财政奖励,补贴在20-25万范围内,其中大部分在25万左右;高新续期成功后,部分城区给予10-25万财政奖励。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国家赋予的财税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税费支出。上述奖励与优惠对申报企业而言是巨大的利益诱惑,不可避免地会有企业为此主动去寻求与咨询服务机构的合作。

2.缺乏监管

目前,国内尚未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制定统一管理规范,也缺少相关的行业管理。即使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中,也仅对出具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的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作出规定,“在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或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由认定机构公告三年之内不得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相关工作”。可知目前充斥于市场中的各类咨询服务机构尚缺少制度约束与行业监管,相关管理机制亟待加强。

3.信息不对称

申报企业只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奖励与优惠,但对政策的把握度不足,对于自主申报没有信心。同时由于缺少申报经验,企业内部难以找到熟悉政策与申报规则的项目申报人员承担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与后续复审的工作内容。而市场中现存的“黑中介”长期高频推荐企业进行各类补贴申报,对政策规定和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歪曲解释,导致企业对于政策信息一知半解甚至理解片面、错误。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政府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对:

1.实行机构及人员“黑白名单”管理

咨询行业内机构鱼龙混杂,对于初次接触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单位而言,难以辨别机构真假优劣。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服务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将承诺提供高新技术申报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纳入“白名单”,由聘请该机构的企业在申请表中填报咨询服务机构相关信息。若在后期监管中经核实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则将此类咨询服务机构以及相关人员列入“黑名单”,并追究其责任,一定期限内不得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咨询服务。此举也便于申报企业避开“黑中介”,找到合适且合法合规的咨询服务机构。

2.落实对咨询服务机构的动态管理

建议主管部门强化对咨询服务机构的政策培训和行业自律教育,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惩戒力度,运用抽查或数据比对等方式,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对监管中发现申报企业的数据与事实明显不符的情况,需提请行业主管部门同时对辅导该企业的咨询服务机构实施监督检查。

3.加强对申报企业的宣传培训

建议主管部门加强对申报企业的培训。一是引导企业开展自主申报。现在政务服务越来越便利,企业申报的条件与要求也是公开信息,企业可以培养专兼职人员统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工作。内部员工较之咨询服务机构更熟悉企业运作,兼在培训与实操中学习到申报经验,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也是资质维护和后续创新规划的重要助力。二是向企业宣传虚假申报的后果,令申报企业能够正确看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树立良好的申报意识,不可存有弄虚作假之心,同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轻信咨询服务机构给出的各种承诺,避免合法权益受损。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