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对职业骗薪群体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9-06

分享到:

文/梁罗

最近,媒体报道了一起职业骗薪案例,骗薪者同时供职16家公司,3年在沪买别墅,落网时还在面试,将职业骗薪群体引入了大众视线。

职业骗薪群体,指的是一类通过虚假入职,骗取用人企业信任,达到既不提供劳动又骗取薪酬目的的群体。其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求职市场,给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数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民营企业因职业骗薪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0亿元以上,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职业骗薪事件在所有求职市场纠纷事件中的比例已经从2018年的30%上升到了2022年的45%。据警方初步推算,全国范围内类似的骗薪群体至少有七八百人。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城市,均或多或少存在。

职业骗薪群体之所以能够得逞,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 信息不对称:很多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招聘途径,无法准确了解应聘者的背景和资历,这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2. 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于职业骗薪行为,当前的法律惩罚力度不够,很多骗薪者被发现后,往往只是被辞退或者受到一些轻微的处罚,这反而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3. 违规风险:有些民营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用工合同约定、个调税避税和缴纳社保等方面存在不规范或者法律瑕疵,导致一些应聘者采取欺诈手段入职后利用这些企业违规的瑕疵进行仲裁获利,给企业带来了损失和违法风险。

为了有效应对职业骗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建立全面的招聘审查机制:民营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招聘流程,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背景和资历审查。例如,除了查看应聘者的简历和证书,还可以通过信用评估、面试、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应聘者的真实情况。

2. 加强法律约束: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职业骗薪行为的法律打击力度,提高惩罚力度。同时,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民营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让员工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内部出现职业骗薪行为的风险。

4. 建立全社会诚信体系:政府应推动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将个人的信用记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个人欺诈行为将影响其信用等级。

5. 提高公众对职业骗薪行为的认识: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提高公众对职业骗薪行为的认识,形成全社会的监督氛围。

职业骗薪行为不仅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求职市场,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应对这一问题。建立全面的招聘审查机制、加强法律约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全社会诚信体系以及提高公众对职业骗薪行为的认识,这些都是解决职业骗薪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有效地遏制职业骗薪行为的发生,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维护正常的求职市场秩序,让真正需要求职的人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