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质量国货消费信任体系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4-11
文/张亦琛
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提振消费”置于扩大内需的首要位置。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方对中国3C与汽车类产品加征关税,部分传统出口型企业被迫转向国内市场,形成以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电脑配件等领域为代表的“国货替代”消费热潮。据京东、天猫、抖音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国货品牌在3C类热销榜前十中占比超过60%。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性价比满意、品质信任不足”问题仍突出,导致部分企业虽声量大但复购率低。以构建消费者信任体系为抓手,围绕国货品牌溯源、认证、售后与体验场景等提出体系化建设路径,是提升国货长效消费力、助推“双循环”新格局落地的关键所在。
一、“国货替代”消费趋势下存在的现实问题
1. 品牌声量大于真实体验,消费者对国货耐用性存疑
2025年春节期间,京东公布3C数码热销榜显示,国货品牌如小米、荣耀、雷神等占据前十中的六位,销量增长超过18%。但根据艾媒咨询调查,超过41.2%的消费者仍担心“国货产品质量稳定性与耐用性不及进口”,尤其在手机、显示器、电动车等耐用品类中,品牌印象仍停留在“物美价廉”阶段,缺乏“高质量可信赖”的认知。
2. 售后服务体系标准不一,影响长期信任关系构建
相比苹果、戴森等进口品牌全国统一售后服务体系,部分国货品牌仍依赖经销商自建售后网点,存在退换货流程复杂、维修等待时间长等问题。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家用电器类投诉中,国货品牌占比达57.4%。尤其三线城市以下地区,售后触达率与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3. 品牌溯源与认证透明度低,消费者信息缺口明显
目前国内部分中小品牌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贴牌国货”“山寨工业品”,消费者在缺乏品牌信用背书与原产地认证情况下,容易在购物过程中产生不信任情绪。202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国货电商消费信任指数报告》指出,约52%的消费者“无法辨别购买产品的真实品牌来源”,严重影响复购率与口碑传播。
二、对策建议
1. 建立“国货信任评价机制”,推动品牌分级认证公示
建议由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电商平台及行业协会设立“国货品牌信任指数”,通过消费者回访、售后周期、工厂审核等维度综合评分,给予A级以上企业绿色推荐标签,引导理性认知。并设立黑榜机制,倒逼虚假宣传企业退出主流渠道。
2.强化国货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售后保障能力
鼓励重点领域国货品牌参照国际标准进行质检认证,并将其纳入产品包装与线上信息展示标准中。推动地方工信部门建设“区域共享售后服务中心”,为国产中小品牌提供统一物流、维修、客服基础设施支持,提升服务一致性与效率。
3. 引导平台端加强国货商品溯源系统建设,保障信息透明
建议电商平台在国货专区上线“品牌真实度标签”制度,明确展示制造企业、生产地、年限、主要原料来源等核心信息,并鼓励平台使用AI识别技术屏蔽“虚拟国货”和跨境代购伪标签产品。通过技术治理营造真实可信的国货消费场。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