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应对AI技术变革、引领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3-21
文/奚毅杰
在3月15日,谷歌宣布将人工智能工具整合进Workspace后,微软紧随其后于3月16日发布办公软件巅峰之作——Microsoft365Copilot,全球瞩目。这表明,无论是Word、PPT、Excel,还是Outlook、Teams等办公软件,GPT-4将助力社会各界轻松驾驭人工智能工具,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实际上,微软Office此次引入GPT-4正好回应了两个月前ChatGPT刚发布时,一些人质疑大语言模型在应用层面可能难以提高生产力的看法。
当今社会正迎来一个“平庸危机”的时代,也将进入“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新纪元。在这场大浪淘沙的革命中,是成为“沙”还是成为“金”。未来充满未知,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措施,防止消极情绪的蔓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
面对人工智能新一轮革命的到来,三个问题不容忽视:
问题一,行业冲击导致失业率攀升。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再局限于文字表达,而是全面提升各个方面。据悉,阿里巴巴大规模裁员,高达19576人,令众多人对其未来忧心忡忡。尽管微软办公系统的售价尚不明朗,但其性价比和效率优势可能让雇佣人力相形见绌。
问题二,国内人工智能市场信心受挫。3月16日,百度发布大语言模型及生成式AI产品“文心一言”,展示了其在多个使用场景中的综合能力,但股价先跌后涨。与此同时,微软发布了全方位对标“文心一言”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削弱了国内人工智能产业信心。
问题三,人工智能恐成下一个“光刻机”。从芯片到AI,卡脖子问题已刻不容缓。荷兰外贸部长施勒内马赫已告知禁止将DUV光刻机出口给中国,具体计划将于今年夏季前公布。面对微软办公软件的挤压,办公自动化国内市场恐会步光刻机后尘,当人们面对生产力的诱惑,一旦对这些工具产生依赖,在未来将不可避免的付出沉重代价来实现赶超或弯道超车。
为此建议:
一、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全面防范失业潮。
1.改革教育体系:以教育部牵头,与时俱进地培养适应AI时代所需技能的人才。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培养计算思维,并投入更多资源于AI、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等领域。从下一代开始着力,拥抱新时代的变革。
2.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人社局和企业共同助力在职人员和失业人员掌握新技能,以应对AI带来的职业变革。培训课程涵盖简易的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系统管理等。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会对改变目前现有的职业工种。将人工智能制造的焦虑转换为对使用人工智能的渴望和创造力。
3.强调终身学习:推广终身学习理念,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培训课程,助力个人不断提高技能。谨防人工智能浪潮到来之际的冲击。
二、实施创新驱动政策,激励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 加大财政支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龙头企业税负,提高行业内资金流动性。例如,对研发投入较高的人工智能企业实施税收减免,鼓励创新和技术升级。据悉,2018年中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原来的50%提高至75%,以刺激创新投资。
2. 推进产学研合作:由政府牵头监管支持,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3.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基地:鼓励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和产业园区。例如,上海已启动建设“张江人工智能岛”,计划吸引超过百余家高科技类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结合五大新城的建设,讨论研究,在五大新城内选址,打造上海新的人工智能中心。
三、借鉴特斯拉鲶鱼效应,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
1.以上海为典型案例,建立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2021年底,上海市经信委编制了《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正式发布实施。,旨在力争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基本建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2.通过引入国际竞争对手,增强国内企业的市场危机感。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不仅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还激励了国内企业如比亚迪、蔚来等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产品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借鉴这一案例,引进国际人工智能巨头将有助于推动国内企业迎头赶上,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