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打击“职业闭店”现象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1-26

分享到:

文/施婷婷

近年来,随着预付式消费模式的普及,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这种消费模式,通过恶意促销、虚假宣传等手段吸引消费者预付费用,随后突然跑路,导致消费者损失惨重。“职业闭店人”群体利用法律漏洞,帮助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转移资产、逃避债务,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这种行为被称为“职业闭店”。这种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更对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度造成了极大冲击。为了有效打击“职业闭店”现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预付式消费市场的监管

1.建议建立预付式消费资金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商家的预付款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平台可以设定预警机制,当商家的预付款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和处理。同时,平台还可以对商家的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等进行全面评估,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2、加强对预付式消费商家的资质审查,确保商家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和良好的信用记录。对于存在欺诈行为、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的商家,应依法予以处罚,并纳入失信名单,限制其参与预付式消费市场的经营活动。

3、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预付式消费模式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相关部门应及时受理和处理,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维权服务。

二、有效查处“职业闭店”并依法处罚

1、建立多渠道线索收集机制,鼓励消费者、员工、竞争对手等举报“职业闭店”行为。同时,加强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对举报线索进行及时核查和处理。对于涉嫌违法的商家和“职业闭店人”,应依法立案调查,并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

2、在查处“职业闭店”行为时,政府应实施精准打击,确保打击效果。一方面,要加强对商家的监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商家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职业闭店人”的追踪和抓捕,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涉及金额较大、影响较广的“职业闭店”案件,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震慑效应。

3、建立公开曝光机制,对查处的“职业闭店”案件进行公开曝光,警示其他商家和“职业闭店人”。同时,将涉事商家和“职业闭店人”纳入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措施,如限制其参与市场经营活动、限制其高消费等。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对不法商家和“职业闭店人”的有效震慑和制约。

三、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1、加强市场监管、公安、司法、商务等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形成全链条打击震慑。各部门应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共同打击“职业闭店”行为。同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开展预付式消费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职业闭店”等违法行为。通过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力量打击不法商家和“职业闭店人”,净化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加强宣传报道,提高公众对预付式消费市场的认知和信任度。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1、鼓励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对于存在“职业闭店”行为的商家,行业协会应将其纳入黑名单,并公开曝光和惩戒。同时,行业协会还可以加强对商家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商家的服务质量和诚信意识。

2、鼓励媒体加强对预付式消费市场和“职业闭店”现象的监督和报道。通过媒体的曝光和追踪报道,揭露不法商家和“职业闭店人”的欺诈行为,提高公众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同时,媒体还可以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