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发展养老金融赋能银发经济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4-24
文/谭志晖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养老金融,加强优质金融服务。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积极发展养老金融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市已出台《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动方案》《上海市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为推动养老金融和银发经济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在当前新形势下,银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银发产业的不断壮大也为养老金融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和发展空间,二者需要共同发展,实现产业协同效应,从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多优质养老服务产品。
截至2023年底,上海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28.8%,已步入重度老龄化;与此同时,上海2022年底的人均预期寿命已高达83.18岁,大幅超过同期全国78.2岁的平均值。在此背景下,上海近年来越发重视养老金融发展。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除了在人社部备案的单一计划外,上海在各省市中企业年金企业账户数、职工账户数以及资产金额均为首位,资产金额占比(不包括人社部备案)为9.3%;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方面,上海正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探索开发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截至2024年4月末,上海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保险产品达9.3万件。国寿养老上海分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该公司管理的企职业年金、商业养老金等养老金资产规模突破了1000亿元;2024年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养老年金以及健康险产品销售额达到业务总量的80%以上。
尽管上海在推动养老金融发展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相对于上海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及养老金融的强大需求,当前养老金融体系仍面临加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养老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当前养老金融产品以3-5年储蓄险为主,证券、信托类较少,各机构间产品形态雷同,差异化不足,缺乏覆盖“预防-照护-临终”的全周期方案。二是产业服务趋于单一化。当前对于养老产业的金融服务较为滞后,针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规模偏小,且主要以抵押或担保类为主,但养老产业主体多为轻资产、小规模、盈利能力低,传统信贷产品难以适配。三是养老金融生态有待优化。卫健系统的健康数据、民政部门的补贴信息、商业机构的消费记录、金融机构的老年人数据分散在多个异构系统,智慧养老产品开发缺乏动态精算支持。
建议:
(一)创新“全家福”养老金融供给。一是引导保险机构推广覆盖全体家庭成员的人身保障、雇主责任、医疗支持等综合性险种,减轻未老群体对随迁老人、异地老人等赡养负担。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做好面向备老群体的养老资金储备和财富规划咨询服务,结合个人财务现状和预期养老水平测算养老资金需求并设计配置方案。三是支持商业银行围绕账户管理、财富传承、消费支付等多个产品线,研发生命周期策略、目标风险策略等差异化产品及产品组合,创新小额账户等安全支付服务。四是支持商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围绕养老金融打造个人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公募基金、养老保险全品类产品,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客户的养老规划、养老保障需求。
(二)拓展养老金融服务链条。一是推动养老专营机构设立。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养老金融细分领域和目标客户,设立养老金融专业团队、专营机构或特色分支机构,打造贯穿各资源条线的养老金融服务模式,创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养老金融品牌。二是推动养老投资及财富管理机构集聚。联动市、区国有企业组建养老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发展资产管理机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及子公司发展居民养老财富管理业务,引进培育投资分析、风险管理、税收筹划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三是探索养老REITs试点。审慎有序探索养老服务领域资产证券化,探索“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共建,委托专业机构运营,通过PPP模式、成立SPV公司等模式,在全市筛选一批养老服务项目,通过REITs产品盘活老旧楼宇,建设并运营养老产业载体。
(三)促进银发经济产融互动。一是加强金融支持老年消费市场扩容。推广数字人民币试点发放居家养老消费券,打通数币“高龄老人津贴补助”等支付路径,拓展长者助餐、辅具租赁、居家照护、文体娱乐等养老场景覆盖。推动金融机构与电商平台、直播基地等合作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专区,打造“老年友好型”线上消费环境。二是加强金融支持银发企业集聚发展,探索开展银发企业标准认定和企业库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为入库企业定制专属信贷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式”金融支持。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项目落地。鼓励保险机构针对中高端保单客户,通过租赁、托管、入股等方式运营管理辖区优质物业,打造一批医养结合型养老项目。
(四)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生态。一是打通养老领域多方数据壁垒。探索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系统联通,率先探索开展商业健康保险就医费用一站式结算。支持全市保险机构对接市级医疗数据平台,为养老保险产品提供精算支持。二是做强适老金融服务。聚焦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高频场景,引导金融机构进行线上线下全场景适老化提升,完善无障碍设施环境、开设“尊老专柜”、配备养老专员,打造养老金融“适老”特色网点;线上推出符合长者使用习惯的“长辈版”小程序、网页、APP,提升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体验,让养老金融服务更便捷、更暖心。三是提升养老金融服务便利性。探索在养老服务设施、行政服务大厅等公共服务场所嵌入设置养老金融便民服务点、智能自主服务终端,提升老年人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