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全民书籍阅读量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6-05

分享到:

文/许瑞骏

在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出炉,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从统合数字层面看来是非常高的,但细究其构成: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略低于2022年的4.78本。人均每天书报刊阅读时长合计为31.47分钟(其中读纸质书23.38分钟,比2022年的23.13分钟增加了0.25分钟)。对比我国第一大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达10.4亿,网民使用率97.4%;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个小时。可见我国民众每天在视频/短视频上所花费的时间是书籍阅读的6倍多。横向对比邻国俄罗斯,据统计,其国内人均年读书量高达55本,十倍于我国。

另一方面,2023年我国14—17周岁青少年的课外书阅读量为13.71本,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71本,9—13周岁少年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43本。对比美国孩子在小学四年级时,平均每人一年读了36本书、243061个词。

阅读量的多少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书籍阅读量的减少会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1. 知识获取受限。阅读是获取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量少意味着人们接触到的知识和信息有限,这可能影响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2. 思考能力下降。阅读能够促进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阅读量不足可能导致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阅读习惯的减少可能会降低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

3. 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受损。阅读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阅读量不足使获取信息的渠道受阻,从而使人在过往思维惯性中无法寻求突破,限制了创新思维,这对于当下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要在科技创新中面临全球范围内竞争的我国带来不利。

4. 社会整体沟通不畅。思维的受限导致表达的匮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自然上升,且由于认知差距持续无法弥合,共识难以达成,矛盾日益增长。

造成我国民众书籍阅读量少的原因可能包括:

1. 数字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时间投入到视频、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上,这分散了人们阅读书籍的时间和精力。且在阅读量统计中,会把此类数字阅读也包括在内,但大多数情况下,民众采用手机、平板电脑、电脑阅读的对象多为新闻、自媒体内容,并不像阅读书籍那样可以带来系统性的认知提升。

2. 生活节奏加快。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人们可用于阅读的时间减少。同时短视频浏览在大量占据碎片化时间的同时,把原本可以整段利用来阅读书籍的时间也碎片化了。过往几年盛行的“知识付费”又带来了将书本知识浓缩解读的弊病,民众图快吸收,却不能静下来阅读和自主思考。

3. 阅读习惯未形成。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量至关重要。从上述青少年阅读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的教育体系、家庭培养体系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4. 阅读素材的质量。对于成人阅读,高质量的内容是核心;对于青少年阅读,内容和趣味性要兼具。我国的书籍出版物尚处在总体数量大,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的阶段。

为此,建议:

1. 加强阅读推广。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力度推广阅读,提高公众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2. 从小培养阅读习惯。从家庭和学校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鼓励家长陪伴孩子阅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推动青少年建立每天阅读的习惯,设立各类阅读比赛,鼓励每月读完3本书。

3. 加强数字技术的利用,以人工智能朗读的方式,通过“听书”的手段推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走进书本、走进系统化的知识。

4. 政府牵头各级出版单位,推动更多高质量书籍的发行、海外优秀书籍的引进,并策划类似《诗词大会》这样广受欢迎的节目,通过各类媒体持续宣传,形成整体的“爱读书、天天读”的氛围,将民众在生活闲暇时的消费从“娱乐”转向“阅读”。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