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6-30

分享到:

文/陈程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育部曾发布通知,2021 年 9 月 1 日起,全国各小学将全面推行课后服务,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小学课后服务是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每个有需要的小学生,基于学生、家长自愿原则,在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任务之后的一段时间,学校组织小学生开展作业辅导、科普活动、艺术、社团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活动等,是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结合。

现在有些家长对小学课后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可能原因为在小学课后服务全面覆盖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单一。由于学校的场地、资源稀缺,小学课后服务内容除了基本的学生看护、作业辅导、音乐、舞蹈、体育教学之外,可选择性不强,并且会出现家长抢课现象,课程设置“统一化”“学科性”倾向严重。家长对小学课后服务的需求和期待与课后服务的现实情况相差太大,比如,倾向于培养学生特长的家长希望小学课后服务中增添古筝、口琴项目等,然而家长的这些需要学校是很难满足的。家长虽然信任学校教师的学科教育能力,然而对于兴趣类培训项目,家长更加信任校外的培训机构。

2、校内师资薄弱。目前,小学课后服务教师多以校内教师为主,且女性多于男性,由于女教师既要履行教学职责,又要承担一定的家庭事务,所以实在没有精力参加课后服务。因此,小学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足。学校作为小学课后服务的责任主体,积极地引入校外教师,整合社会资源是解决之道,然而,引入师资所带来的资金不足、后期管理问题对学校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相比之下,学校更倾向于聘请校内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由此造成的师资结构单一问题更为凸显。

3、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校内课后服务的调研、指导、过程监督和质量考核,所以学校存在课后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由于学校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以及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多元合作,引入外部资源。学校可以根据小学生的需求,积极协调符合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志愿者机构、高校、科技馆以及博物馆等相关机构人士参与小学课后服务,邀请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进校园开展专项特色课,例如,绘画、舞蹈、口琴等; 协调具备资质的志愿者作为小学生课后服务的补充力量。聘请科技馆、博物馆馆长进入校园为小学生讲解中国文化,例如,开展青铜器文化课程,带领小学生学习青铜器文化知识,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2、多渠道吸引师资,填补教师缺口。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事业的退休老教师、专业特长人士、大学生志愿者、年轻社工等参与课后服务的实践课程设计,以此来填补师资缺口。退休老教师可以参与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管理工作。专业特长人士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参与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社团建设,为小学生开展舞蹈、合唱、绘画等艺术课程,跳绳、踢毽子、乒乓、啦啦操等健身课程,经典诵读、阅读与写作、趣味故事会等语言课程。可以引导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实现家校共育。

3、全过程参与,完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在小学课后服务监督评价体系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察,各小学要加强对各服务人员的监督。不断地创新小学课后服务的评价体系,以学生、老师、学校,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进行包括服务策划、服务方式等的过程性评估和包括课程目标实现情况、家长和学生满意度情况的效果评价。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