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上海水域与湿地生态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5-15

分享到:

文/张饮江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滨江临海,河网密布,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拥有丰富与独特的河湖湿地、滨海湿地等多类型水域生态湿地资源。这些水域与湿地不仅承载着城市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健康至关重要,既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和娱乐空间,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近年来,上海市水环境、水生态与水文化得到较大的改善,滨水生态廊道以及 “环、楔、廊、园、林”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浦江游览已成为上海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充分说明以“一江一河”为代表的滨水空间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域生态旅游产品单一

大部分生态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与特色,这限制了其吸引力和竞争力。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在开发时,倾向于模仿市场上已有的成功案例,而不是基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特色进行创新,导致了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雷同,缺乏独特性。部分生态旅游项目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的独特性,导致旅游形象、目标、定位和产品出现了同质化现象。政府在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时,可能采取相似的规划和支持措施,导致不同地区旅游产品趋于同质化,政策导向和发展模式的单一性也是导致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二)水域生态旅游缺乏规划

水域资源管理分散,缺乏统一的水生态旅游规划和协调机制。湿地生态整体脆弱,水绿融合,林水复合不足,湿地空间的建设品质与水文化的弘扬仍需提升,旅游产业链不完整,缺乏高端产品和服务,影响了水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不同政府部门对水域资源的管理权责分散,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统一规划,导致资源配置和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水生态旅游区域内绿化覆盖度不高,缺乏与水生态相融合的景观设计和规划;缺乏森林与水体相互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功能单一,影响旅游体验和生态平衡;水生态旅游缺乏从低端到高端的完整产品和服务链,特别是缺少能够吸引高端市场的特色服务。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管理与政策指导

成立水域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管理机制,健全完善江河湖湿地与滨海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政策支持,创新机制体制,制定并落实一系列支持水域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制定水域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化的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划定水生态保护红线,实现河湖湿地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提升滨水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和有效利用,水岸联动,蓝绿融合和生态健康,提高城市生态韧性,绿色低碳,以高水平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在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寻找平衡方面,借鉴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旅游的发展。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停车场、实施垃圾分类等措施,减少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实施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和引导,提高环保意识,共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加强水环境治理,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旅游、水安全保障、水文化建设,助力长三角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

培育生态旅游龙头企业,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研发生态旅游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利用技术创新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提升水域生态旅游国际竞争力。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因时制宜,延伸水生态旅游产业链,将水景、文化、体育、休闲与江河湖湿地保护和水上滨水空间活动结合起来,开发高端生态产品和特色化产品服务,水域景观生态多功能化,推动区域水生态产品价值显性化,增加更多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建立区域层级生态产业化路径,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游客的旅游偏好和行为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开发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和定制化的旅游服务。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生态产业集群,提升生态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