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消费券发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2-11-14

分享到:

文/庄绮丽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遭受重创,民众的经济收入减少,消费能力“萎缩”。当前环境下,民众手头比较“紧”,即便有一定的消费需求,也不敢大手大脚花钱。政府部门和各行各业采取一些刺激政策来提振消费,其中,发放消费券无疑是一条比较简单有效的捷径。最近上海先后推出了几轮消费券,刺激民众“买买买”,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尽快恢复地方经济。

上海的消费券有效借鉴北方一些主要城市的经验,力求改善民生。从经济理论看,消费券是一种较为合适的短期政策,它可以迅速提振特定领域的消费境况,但是长远的促消费扩内需,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持久战”,消费券只是一个驱动因素,且仍需要进行修正和完善。

目前上海已经发放两轮消费券,对于消费有所促进的同时也观察到一些问题:

1. 受惠人群不够平衡:这既可能会让消费券成了部分人的专享福利,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在消费券实际发放过程中有的人一张都抢不到,有的人却利用漏洞哄抢多张进行套现,形成资源浪费、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无法改善最需要消费券扶持的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状况。

2. 消费范围空间有限:消费券的限制(如使用门槛、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一系列的限制因素)无法让消费者随心所欲地释放购买力,部分消费者尚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商品的孰优孰劣来选择消费。消费券的省钱效应,可能引起不理性消费,有时为了节省几十元,而多花了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3.商家主导,话语权过强:大多数消费券都是设定了“满额抵用”的使用规则,会出现商家加任意修改使用规则、以次充好、变相加价等问题,导致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消费券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对于今后的消费券发放提出以下建议:

1. 受众进一步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比如可以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精准发放消费券;或者可以向全体市民发放消费券而不是抽奖。此外产品端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倾斜、向非耐用型、替代效应较低的消费品情倾斜等,并尽量选择多元发放渠道等。

2. 优化使用期限设置:避免出现“扎堆消费”或长期搁置的情况。建议目前20天的消费券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至30天或更长,可以考虑传统的消费淡旺季来调整,以便消费者合理规划而非盲目消费。

3. 强化需求调研:结合本地居民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好调研。避免盲目跟风,量力而行,政府应当结合财政状况,从消费券的总量、面值、期限、形式等方面着手,科学决策消费券的发放。可以对公众公布消费券发放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影响,促进消费者产生自豪感,鼓励消费者持续消费。

4. 完善使用场景的督导和管理:对于以次充好、变相加价的商家予以取消消费券的使用资格,并可以通过群众举报形式发现问题。通过数字化工具及时跟踪,分析和监管消费券发放后的使用是否进入良性循环。根据售后评价和服务情况对典型的商家予以奖惩,指引消费者真正用好消费券、改善生活。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