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打造上海研学旅游文旅品牌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4-24

分享到:

文/许孝乐

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升、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以及文旅产业加速融合,研学旅游已发展成为极具潜力的千亿级市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同比增速超20%,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牢牢把握这一行业发展机遇,全力打造具有全国示范引领效应的研学文旅品牌。

一、上海发展研学旅游的核心优势

研学旅游是以“教育+实践”为核心的沉浸式学习模式,是“教育+旅游”的旅游新业态。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到:包括研学旅游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

202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指出,创新发展研学旅游。推动旅行社经营研学旅游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具备研学旅游资源的各类单位提供优质资源,丰富研学旅游供给。推出一批优质研学旅游营地基地和课程,培育一批优质研学旅游品牌和企业。积极发展入境研学旅游。

上海发展研学旅游具有以下核心优势:

1.教育资源得天独厚:上海汇聚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双一流”高校,以及中科院系列科研院所。依托这些优质资源,能够开发涵盖科技创新、人文艺术等多领域的特色研学课程。

2.文化场景丰富多元:上海融合了红色文化(如中共一大会址)、海派文化(如外滩建筑群)、科创文化(如张江科学城)三大核心IP,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备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广泛的跨圈层吸引力。

3.经济效益潜力巨大:研学游客的人均消费约为普通游客的1.8倍(3000 - 5000元/周),且停留时间通常延长至3 - 5天,能够有效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的二次消费增长。

二、当前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

1.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据了解,80%的研学项目集中在豫园、东方明珠等传统景点,多以同质化的观光模式为主,导致仅有15%的家长认可项目具有独特性。

2.课程专业化程度不足:与北京故宫主题课程、西安兵马俑考古实践等成熟案例相比,上海尚未建立起标准化的研学课程体系,专业研学导师覆盖率较低。

3.高校等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每年暑期期间观众出行集中,上海天文馆参观门票供不应求,而受限于入校政策等因素,高校等丰富的校园场所、实验室资源、特色学科等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向研学市场开放,存在访问受限等问题,导致寒暑假等研学高峰期间高校等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4.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由于研学旅行往往涉及大量学生集体出行,若行程安排不合理、安全措施不完善,很容易导致意外事故。曾有媒体报道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遭遇突发疾病、交通事故等情况,而部分组织机构由于管理不善或缺乏应急预案,无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使得家长和社会对安全性产生质疑。

5.市场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市场上部分研学机构存在照搬现有旅游线路、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不良现象,研学机构傍“名校”误导消费者。有些研学旅行项目声称与名校等机构合作,可以深度游览和感受名校氛围,但实际只是带学生到校门口打卡拍照,导致研学旅游在外省及境外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不足。

三、打造国际研学高地的实施路径

为充分把握暑期旅游旺季消费潜力,响应国家创新发展研学旅游活动号召,丰富研学旅游供给,满足激活文化和旅游市场,提升上海文旅品牌影响力,建议如下:

‌(一)构建主题化精品路线‌

1.红色教育主题路线:如串联中共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场馆,开发沉浸式情景剧(如《觉醒年代》角色扮演)、档案解密互动课程等,让学生在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

2.科创探索主题路线:如联合商飞C919总装基地、上海外高桥造船厂、上海光源大科学装置等,推出“大国重器”实践项目,如模拟飞机装配、粒子实验观测等,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3.海派文化主题路线:如以武康路建筑群、石库门弄堂、上海古镇等为载体,设计双语非遗手作体验活动,如顾绣制作、金山农民画创作、崇明生态保护等,让学生感受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4.高校求知主题路线:如开放复旦大学微电子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工程实训基地等,设置“未来科学家”实验课程,实现研学与高校资源的深度融合,助力青少年树立科学梦想,追逐大学梦。

(二)建立全流程服务标准‌

1.制定并完善《上海市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规范》,明确师生配比(1:10)、安全应急预案、课程第三方评估等强制性标准,确保研学活动安全、规范开展。

2.联合高校建立研学导师认证体系,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专业资质覆盖率提升至60%以上,保障研学课程教学质量。

‌(三)实施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

1. 深耕国内市场:联动长三角高铁沿线城市,推出“沪上研学季”计划。对组团开展研学活动的机构给予30%的交通补贴,为参加研学的学生发放上海研学大礼包,游学期间学生家长游上海景区门票优惠/免费等措施,重点吸引北京、武汉等教育强市的客源。

2. 拓展国际市场:开发英、日、韩等多语种服务,加强与上海友好城市合作,与海外华文学校、孔子学院合作共建“中国故事”主题研学项目。充分发挥上海的文化、地域和价格(对比欧美)优势,力争在三年内吸引亚太地区10万人次境外学生来沪参加研学活动。

(四)强化政策支持体系‌

1.设立研学产业专项基金,对开发精品研学路线的企业给予最高50%的研发补贴,并提供国有场馆租赁优惠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研学企业开展合作。

2.推动银企合作,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研学信用贷”产品,为中小微研学企业提供首贷贴息支持。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对接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文旅、教育服务平台,助力研学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

‌(五)构建协同监管机制‌

1. 依托12345市民热线,建立研学旅游投诉快速响应通道,确保文旅、教育、市场监管、医疗等多部门在24小时内联合开展处置工作。

2.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对存在虚假宣传、安全隐患等问题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并定期发布研学机构信用评级,规范市场秩序。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