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上海商用无人机常态化运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5-08

分享到:

文/许凯

无人驾驶航空器是低空经济的典型代表,民用无人机的研发与制造是我国航空业的优势产业。但就无人机的商用领域而言,要使商用无人机真正的“飞起来”,必须有赖于坚实、有效且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地面设施、空域管理、航路规划、空中避险、飞行服务、交通管理等多项要素。2023年5月3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后,广东、安徽、海南等省市纷纷通过各类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重点之一便是加强低空经济尤其是适配于商用无人机运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上海在商用无人机的试运行方面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经验。在综合试点领域,2020年10月,位于金山区的华东无人机基地成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基地在商用无人机海岛运输方面独具特色。在城市运行场景领域,美团公司在杨浦区的首条无人机配送航线已在五角场合生汇至凯德·国正中心运行,用户在凯德·国正中心附近订购外卖,即可选择无人机配送。

但在试点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商用无人机要实现真正营利性,必须以多点开花的形式实现常态化的运营,而目前上海在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存在不少政策空白与阻碍:

一是开设无人机航线需要涉及经信、交通、公安等多部门的许可与备案管理,而上海空中统筹协调机制的缺失极大影响了航线开通效率;

二是空中交通规划的基础设施缺失,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实现智慧空中交通网尚处于酝酿阶段;

三是无人机飞行的运营管理处于企业主导、自主建设阶段,相关部门对飞行安全、数据流动、应急处置等涉及公共利益事项的监管缺乏及时性,加剧了对常态化经营的审慎立场。

鉴于上述现状,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鼓励无人机商业运用企业先行先试的前提下,加快推动政府主导型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该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在适航审定方面,建设上海市政府加强与民航局的联动,力争中国民用航空无人机审定中心落地上海。

2、设施网的建设方面,建议加快推动无人机分布式起降点(明确未来3-5年内具体建设数量)、充电设施以及末端配送站的建设,具体标准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先行、共同制定”的方式。

3、空联网的建设方面,建议通过低空地面5G公共基站和专项增强基站建设相互配合,促进低空飞行监视、感知、通信、气象监控等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无间断利用。

4、航路网的建设方面,建议运用3D地图数字孪生等技术组织编制本市低空飞行航图,同步加快低空情报、数据和信息的高效处理系统,探索低空空域融合飞行管理体制,协调低空空域飞行器的飞行计划和时间表。

5、在监管服务网的建设方面,建议市政府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共同打造市级层面的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中心应涵盖飞行数据利用、监管与服务三大主要功能性模块,将空域管理、航路规划、空中避险、飞行服务、交通管理等低空飞行的要素高效融合,同时积极推动空域审批地方预审制度。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