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3-07
文/薛来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同比增长0.9%,连续第三年位居申请量排行榜首位。当前我国已经营造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和修订,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政府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增强企业投资信心,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提升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防止对境外公司和机构的滥用行为,包括开设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来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以及制定更严格的规定来保护知识产权权利。
但是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营规模小、经济条件限制、法律意识淡薄、管理不善、保护不利等问题,造成了知识产权的流失、失效或者受到侵权,给企业造成了难以挽回和弥补的损失,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中国知识产权教育普及有限,知识产权人才紧缺
由于对知识产权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知识产权教育推广有限,小学、中学、高中都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高校也很少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即使法学专业的学生,也仅仅是偏重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学习,采取课堂案例教学方式,课程没有依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而设置,很少有实践,学生毕业后从事知识产权工作不能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师资严重匮乏,知识产权人才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对知识产权意识浅薄,不了解知识产权现状,特别是在专利、商标的利益上,多数人不知道如何维权自己的权益。
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周期长、举证难、维权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等问题。
中国现行的是损害赔偿“填平原则”,即权利人损失多少就赔偿多少。以著作权侵权为例,假如某一网站未经许可使用了100个人的作品,如果只有2个人会提起诉讼的情况下,按照“填平原则”,只能按照原告的损失判给相应的损害赔偿数额,而侵权网站仍然免费使用了另外98个人的作品,那么现行的法规反而会起到鼓励侵权的作用,无法起到震慑作用,显然是不合适的。
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宣传和投入,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1、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可以在“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时间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培育、增强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多进行技术创新、少剽窃、不使用盗版产品、不实施造假行为,对创新企业进行财税、金融的支持,不断从政策上完善知识产权机制,让知识产权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促进知识产权的基础教育、在研究生院、大学推进知识产权教育、设立知识产权专职研究生、促进知识产权综合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增加高校知识产权课程开设,多开展讲座,多开展知识产权户外活动或调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将课堂案例教学方式转化到实践活动中去,开设实际案例的旁听,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3、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积极培育具有丰富经验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增加律师、代理人的人数,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资源进行发展,充分发挥这些人才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并造就出一支包含各类知识产权知识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为国家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二、建立健全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对中小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1、研究制定保护体系建设方案,完善商标、专利侵权判断标准,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的优势,提高执法效果,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2、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现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护权益的协调联动,提高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效率,提升保护效果,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成本更低的维护权益渠道。完善海外信息平台,发布各国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服务机构、诉讼维护权益等信息。
三、加大侵权惩罚力度,完善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加快推动专利法和商标法的修改,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成本。对于那些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者,可以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在原告损失、被告利益所得和法定损害赔偿的基础上,向权利人支付两到三倍的赔偿数额,以此惩罚侵权者,违法成本的大幅提高必将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产生极大震慑,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等手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科技创新、深化国际合作。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