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发展环节中应充分评估和考量潜在风险和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3-01
文/魏雪飞
一.相关背景
自2022年11月以来,伴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全国各地经济出现了明显复苏的迹象。特别是占据我国消费支出达六成的“夜间经济”,迎来了昔日繁华热闹的景象。
2023年1月12日,《2022年度大湾区城市夜经济地图》专题报告暨TBC拓朴思亮相发布会在深圳正式举行。发布会上提出,在国家“扩内需、强经济、稳市场”的战略护航下,2022年底迎来防疫政策松绑,城市间流动加强,经济迎来回暖期。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赛道已经迎来新拐点:重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发展靠“双核驱动”:上半场日间购买零售交易,下半场夜间着重休闲体验消费。
在夜间经济的发展方面,上海市确实走在了全国各地的前列。去年9月6日,首届“全球24小时活力城市论坛”在上海中心举行,专业机构综合2021年电影、酒吧、livehouse等业态以及人流、配套共六大维度数据对中国城市进行排名,指出上海在夜间经济的各个维度表现突出,夜间经济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作为全球瞩目的“夜上海”,上海拥有发展夜间经济的优质土壤,共有近6000家品牌连锁便利店、1.3万余家营业至次日零时后的夜宵餐厅、506个运营至22时后的地铁站点;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上海夜间出行人群的规模约为338万人,远高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从分时客流来看,上海头部商圈从19时到次日6时的客流量,占全天四成左右。
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杨宝玲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
2022年9月22日上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4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条例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为助力恢复城市“烟火气”,立法修订对“设摊经营”作了优化,允许符合限定条件的设摊经营。《条例》在规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桥梁等公共场所、兜售物品的同时,明确区政府、乡镇政府可以划定一定公共区域用子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较好平衡了市容管理需要与关注民生需求的关系。
二.相关观点
2023年2月2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进一步加强设摊经营活动管理,规范市民集市、创意夜市、分时步行街、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简称“外摆位”)等新型设摊行为。即日起至3月22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个人认为,公开征求意见非常好,能从顶层设计角度审视夜间经济中特别有争议的设摊经营,避免“草率推动,草草收场”。
从线下来看,是对夜间经济的关注点亮了地摊经济。在“夜间经济”与“地摊经济”二者的化学反应下,夜间经济的表现形式有了更多延伸,地摊的表现形式与夜晚这一特殊时段的结合,让消费者有了更多期待,也催生了夜间市集的花样玩法,成为购物中心、商业街等商业项目积极结合的亮点。同时创造大量普惠的就业岗位,营造了更多错峰的工作业态。
曾经,路边摊的禁止是由于其妨碍交通、油烟噪音扰民、影响市容、食品卫生无法保障、流动性大管理困难的特点,因此,在放宽禁止的情况下,仍然应避免这些原有问题的再次出现。
政府部门也应当关注到,在目前经济低迷、疫情影响尚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摊位在满足消费降级的需求,提供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带来“市井烟火气”的同时,也会对正规商业(特别是综合商业、传统临街商业)造成冲击。
设摊经营的低成本,会冲击大众化商业和大众化商品消费,包括商业综合体、邻里中心和临街商业的传统生意,也会对正规租赁商铺从事经营的经营者造成危机感,并进一步影响各个商铺的招商。通过降低消费者消费成本促进消费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市场价格体系和供应链的混乱。
三.相关建议
应当看到,地摊经济自2020年5月27日发布后迅速崛起,以“三低”(低门槛、低风险和低价格)的特性,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得到迅速发展时,实体店因租金和人工成本,缺乏价格优势,已然遭受了一轮冲击。虽然几个月后各地因管理未能跟上便陆续整改叫停,但是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更需注意摊位对正规商业的心理冲击。
因此,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考量夜间经济发展的规划与规范,以及缺乏系统思考可能带来的各类冲击性影响。
(一)科学评估设摊影响
相关部门结合目前环境下商业环境的现状和趋势,应完整衡量正规商业和摊位经济的相互关系,充分预估摊位的大规模设置对传统正规商业的影响,以及充分评估现有的城市管理能力,避免“一放就乱”对政府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应当将设摊作为城市现有正规商业的“引流器”,夜间经济的“灵魂”,并视为城市商业的“多元内容补充”,避免将设摊变成“城市主流”。
(二)全面跟进监管
对于设摊经营需要各区政府进行详细科学的前期规划,应划定合适的区域和位置,并利用已经相对成熟的“一网通办”平台,完善临时个体经营的行政管理手续,包括不限于个体户执照,食品卫生承诺书,食品安全有效溯源等,并对容易引发消费纠纷的收款、纳税、发票等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
(三)有序放开摊位
摊位许可应当优先提供给本市居民或常住人口,并积极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引导,在设摊经营业态和类别上需要进行筛选和引导,对摊位的环境影响、治安风险、商品品质、招牌个性化等,应参照大型商业广场外摆夜市的规范。
(四)缓冲与实体店的竞争
应从商业适当允许外摆开始促进市井文化的形成,鼓励围绕各大商圈内部场地和室外空间结合夜市摊位、日间花车方式进行设摊,鼓励沿街商铺在政府引导下有序进行个性外摆,增加城市活力同时,探索固定商铺与临时摊位之间的有效结合,形成协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与城市多维度环境构建。
(五)避免摊位管理成为权力寻租的新空间
形成开放、公平、有序的摊位申请、审核和分配机制,应用数字治理工具和手段,结合城运中心大数据管理,有效监控摊位区域,避免形成权力真空地带,避免形成行业垄断,避免形成黑恶势力成长的土壤。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