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冷库场所消防安全问题亟待关注及相关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1-31

分享到:

文/庞成梁

今年1月份以来,全国范围内火灾爆炸事故多发频发,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1月24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天工南大道佳乐苑沿街店铺地下一层发生火灾,已造成39人遇难,9人受伤。经初步查明,发生事故店铺地下一层正在进行冷库装修,因施工人员违规动火施工造成起火,受困群众主要是参加培训的学生和住宿旅客,目前已有12名相关责任人员在接受公安机关调查。此次事故,教训极其深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多发连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我市消防安全问题也需高度重视。特别是我市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冷库场所的消防安全问题,亟待高度关注。其消防安全风险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消防安全风险突出。冷库场所一般建筑空间大、墙面高,安全出口少,场所相对封闭,通风条件差,为易燃易爆气体积聚创造条件。而且,冷库通常采用的保温材料中存在大量可燃材料,多为聚氨酯泡沫,此类泡沫有“固体汽油”之称,引燃后会瞬间大范围蔓延,产生大量有毒、高温烟气。多数冷库内部因为低温都没有设置报警、喷淋等消防设施,导致冷库内部发生火灾不易被及早发现,也无法实现自动灭火。

二是消防安全监管力度不够。不少冷库建在现有民用或商用建筑内部,为了储存食物配有冷库。冷库建设归住建部门审批,住建部门确保选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备案后即允许建设。而在消防设计方面,主要依据国标文件《冷库设计规范》,但此规定适用于独立建造的冷库,并没有对现有建筑内部地下建设冷库作出规定。也就是说,目前没有规定禁止在居民楼或者商业体内建设冷库。

三是消防安全底数掌握不清。据统计,我市纳入消防安全登记的冷库仅384家,其中2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冷库44家,5000至2万立方米的中型冷库65家,使用液氨制冷的50家(冷库一般用液氨作为制冷剂,若管内氨气大量泄漏,浓度达到15.7%到27.4%时,遇明火即发生爆炸)。但实际上,我市实际存在并运行的冷库数量远远大于登记数量,其中5000立方米以下的小型冷库数量尤为庞大,且多数消防安全条件差、消防安全管理缺失,工作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低。

为此,建议:

一、政府加强综合整治

建议由市消防救援总队牵头,各区、各街镇迅速组织开展全覆盖消防安全检查,“条块结合”加强整治,提升监管效能。一是摸清基础底数。针对冷库场所空间,特别是聚焦城乡结合、辖区交界、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农村经营性自建房集中连片等重点区域,聚焦违章建筑、违法经营、多业态、多产权、多主体混合生产经营等重点项目,各区要迅速组织开展一轮排查,全面掌握建筑结构、空间面积、功能布局、经营业态、日常管理、责任主体等基本情况;各街镇要逐栋建立基础台账,通过城运中心实现信息化管理。二是突出整治重点。各街镇在底数排查时,要重点发现是否存在疑似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饰装修、冷库场所内电器电机未落实防爆措施、将疏散通道进行分隔或堆物占用、违规住人、违规建设施工,以及未经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或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等重大风险,并及时上报消防、住建等主管部门核查处理。各区要建立相关行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各街镇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帮助提升风险辨识能力;对街镇排查上报的风险要严格核查,依法查处并督促整改。三是落实长效监管。消防部门要将排查出的冷库场所全量纳入双随机检查对象库,联合公安部门加强抽查检查,同时联动各部门加强分行业、分类别的常态化监督指导。各区要指导街镇将冷库场所纳入日常巡查检查范围,及时发现占用堵塞疏散通道、锁闭安全出口、消防设施故障瘫痪、违规住人等动态隐患,督促冷库场所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建议由冷库场所业主和管理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常态化开展火灾风险隐患自查、自纠、自改,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水平。一是明确管理责任。冷库场所各出租方与承租方、业主与管理单位、业主与业主之间,要划分、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构建“统一管理、各负其责、互相监督、共筑安全”的工作机制,尤其对共用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设施设备等,要加强集中统一管理。二是严格火源管控。严禁违规动火动焊、违规使用液化气罐、私拉乱接电气线路,严禁违规存放和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严禁电动自行车入室停放充电,严禁违法搭建或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饰装修,及时清理可燃杂物。三是配齐消防设施。按标准配置冷库场所所需的消防设施器材、防毒面具,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简易喷淋等设施,定期维保检测,确保完好有效。四是加强消防培训。结合春节员工即将离沪探亲、农民工节后返城、新员工上岗等企业实际,业主、租户和冷库场所管理单位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消除侥幸心理,组织员工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提高消防安全风险意识和业务技能,及时发现并整改违规用火用电、堆放可燃杂物、占堵疏散通道、消防设施损坏等问题隐患。五是强化初期处置。结合冷库场所实际建立微型消防站,配足消防力量、装备,开展初期火灾扑救和应急疏散演练,落实专人值班值守,尤其要加强夜间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组织扑救。

三、社会发动群防群治

建议利用各种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实现消防安全治理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针对冷库场所火灾事故,加强案例警示宣传,制作典型火灾事故视频、海报,通过“以案说法”提升宣传效果。二是落实举报投诉。全面发动场所内部的业主、租户、员工、消费者以及周边居民群众,鼓励举报场所内存在的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消防部门及时受理查处、督促整改。三是充实基层力量。各区、各街镇要结合基层消防安全综合治理,进一步充实基层消防力量,督促企业专职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微型消防站加强值班备勤,落实器材维护保养和应急物资储备,保持通信联络畅通,确保“灭早、灭小、灭初期”。四是引入保险机制。可考虑“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引入社会公众保险机制,当火灾安全风险发生后,通过保险机制这种财务安排,使风险由社会公众分摊转移,从而有效地稳定平抑火灾所造成的社会风险。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