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上海养老服务创新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1-20
文/李琛浩
2024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银发经济涵盖为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包含“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两个方面。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大且程度深,预示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养老需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预计2030年50岁及以上自然人口规模将接近6亿。
上海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城市之一,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截至2023年末,上海市户籍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568.05万人,占总人口的37.4%。2024年12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2条具体措施,推动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然而,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上海养老服务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主要问题:
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还有待细化。长护险旨在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试点经验较为有限。截至2023年,我国试点地区长护险使用率为0.73%,而日本同期长护险使用率高达16.83%。在保障对象方面,以重度失能人员为主,尚无法满足中度失能、失智人员的护理需求。护理方式较为单一,目前仅包括机构护理和居家护理两类。此外,专业护理人员存在大量流失、证件缺失等现象,老人无法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且无法满足老人稳定长期的护理需求。
2、居家养老仍为我国主要养老模式,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表现分化明显。从居家养老来看,我国多数老年人仍倾向选择居家养老,据国家卫健委数据,选择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占比高达90%。在养老人数提升的背景下,不同养老机构运营分化明显,运营能力较弱的养老项目入住率持续下滑,服务能力较好的养老项目入住率持续上升。我国整体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从2017年53.99%持续下滑至2022年为43.22%,养老资源利用率走低。当前社区养老主要依托于“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开展日托服务,这些设施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投入资金建设,具有公益性质。但现实情况是,尽管这些设施在上海的各个社区广泛分布,几乎每个较大规模的社区都有配备,却因配套服务的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处于空置状态,资源闲置问题极为严重,部分中心偏离了“社区养老”的核心目标,成为了活力老人的娱乐聚集地,满足了老人的娱乐需求,却未将重点放在为半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服务上,未能履行“社区养老”服务半失能老人的基本职责。
3、老年用品市场种类数量及规模较小,且未纳入老年人社会保障福利中。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将老年用品分为食品、日用品及辅助产品、健身产品、休闲娱乐产品、保健产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智能与可穿戴装备以及老年代步车等九类。目前,长护险暂未将老年用品覆盖在内,老年群体需自行负担老年用品的购置费用。
全球共有老年用品6万多种,中国仅有2000多种,我国老年用品与服务尚处于发展初期,大多用于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养老用品市场规模已达约5万亿元,未来仍有广阔发展空间。目前中国老年用品消费市场还存在产品过于单一、定价混乱、虚假宣传等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老年消费群体提供更加丰富、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因此,建议:
1、长护险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在满足需求多元化的同时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可设定合理的筹资模式和参保人群范围,并设置合理的评估模式。可以采用累进性费用增收方式,阶段性提高个人费用承担比例,并按照个人和家庭的不同年收入增加一定程度服务费用,以此缓解各阶段财政支出压力。设计更具激励性、可持续发展的筹资模式,关注不同收入人群的缴费比例,以实现制度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逐步拓展长护险的参保收益方式,纳入购买老年用品及实施居家改造,加大对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扶持力度。这样既可缓解老年人卫生、健康、安全养老的经济压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老年用品等相关产业的市场活力。此外,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壮大养老护理员队伍。一方面,设立养老护理专业,完善护理证照的考核标准。同时,激励养老护理员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另一方面,增加入职补贴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护理工作。
2、根据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匹配相应服务,建设养老生态圈。一方面,根据老年群体需求特征,匹配多元居所类型。统筹交通、环境、服务等要素,合理进行社区选址,以满足入住老年群体的养老与生活需求。将老年人在服务配套上的需求分为包括餐饮、家居清洁、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在内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需求,以及休闲娱乐、健身康体等丰富个人生活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构建产业生态圈,探索产出稳定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尝试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互相融合,实现盈利和长远发展。围绕老年人实际需求,将各类专业服务商集聚在同一个系统中,形成服务闭环。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小循环,将护理、康复、医疗等刚需型服务模块纳入养老运营体系,通过自主运营,创造生态竞争优势,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大循环,将旅游、培训、娱乐、金融等非刚需型服务模块交给专业机构运营,通过动态评估与筛选,不断优化服务供给体系,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生态系统,达到企业与政府机构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3、提升老年用品种类丰富度,对老年用品消费实施补贴。从供给端来看,企业可按年龄、收入、生活习惯、病理等多种标准将老年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针对性的生产不同的产品。在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提升老年用品使用的安全性、卫生性、智能性。从需求端来看,我国老年消费者对适老产品的接受程度有限,经济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制约需求扩张,相关厂商可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制定合理的价格,积极迎合广大老年消费群体的购买心理。政府可将创新养老产品纳入政府购买目录,推进老年用品纳入社会福利。此外,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打击涉老领域虚假宣传行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