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妥善解决在校研究生住宿问题,吸引更多人才
发布时间: 2024-01-29
文/沈懿
近日,“多所高校明确不提供宿舍”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据上观新闻近期报道,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在2024年招生简章中明确表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提供住宿,部分高校尝试以社会化住宿取代校内住宿。
2023年12月19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未来发展中将会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至“十四五”末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至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自2017年专业型硕士占比就首超学术型硕士以来,专业型硕士人数逐年增加。在此趋势下,部分住宿需求无法满足。很多非沪学生为了解决住宿问题,甚至转而选择学术型硕士。从社会发展与分工需要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十四五”期间社会发展紧缺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性人才。如果因为住宿问题而导致专业型人才继续学习与深造困难,以及学完之后留不住,是城市也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目前,沪上高校研究生住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住宿分配政策不一致。一些院校无法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提供校内住宿,学生不得不选择在校外租房,增加求学生活成本。按照目前上海市的租房标准,对于没有工作的学生群体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2、现代社会对大学是否必须解决住宿的认知存在差异。在多数人眼中,学校承担着公益性和教育性的双重责任。宿舍不仅提供了落脚的空间,更是与学校的某种连接。追溯到我国高校办校初期,极强的公益性决定了寄宿制教育的基础。为了满足各地而来的学子需求,尽可能减少对学术的干扰,高校基本都会提供校内住宿。从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高校进入社会化改革。其中,涉及到学生在校外租房的问题,在我国一直颇具争议。现代大学的建立,不仅需要明晰大学的责任,更需要对不应由大学承担的责任进行剥离。但我国,社会对于学生在校内住宿的认知已经习以为常,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3、解决在校研究生住宿难问题的方式单一。除了某些高校在处理研究生宿舍方面采取一些好的方式方法外,大部分学校采取的都是相对简单的方法。如:某校对研一新生可报名抽签学校提供的校外公寓住宿,每月住宿费为1600元,若没抽中或放弃资格,学校将提供每月800元交通费,一年发放10个月。但这些交通补贴,对需要租房的学生来说,远不能覆盖租房成本。选择就读专业型硕士的学生本身对租房成本有一定预估。但若能由学校出面,统一为学生找到离校近且房租低的住宿条件,会受到专业型硕士的欢迎。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公众对于高校后勤改革的认识。高校后勤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知和支持。媒体应加强对高校后勤改革的宣传和报道,可利用官方媒体、主流新闻APP、短视频网站等进行传播,提高公众对改革的理解和认同,并加强对高校后勤服务的关注和监督。
2、多方面探索校外合作渠道。建议学校协同房地产相关单位,努力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协助研究生群体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如:复旦大学对爱久公寓实行学生生活园区管理,由学校牵头,学生自主向社会运营方申请入住、签订租用协议、APP付费缴费;华中科技大学协调学生实习单位,让用工单位一起解决学生住房问题;闵行区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模式,挖掘城市保障性住房潜力,在保障一张床的前提下,设置共享淋浴、餐厅等。通过多角度、多方法,为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与生活环境,不仅能解决学校的住宿负担,也能降低研究生租房成本。
3、开放学生公租房申请。一般来说,公租房是面向低收入的家庭单位,学生群体作为无收入群体,不在申请范围之内。建议相关部门可以研究针对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公租房申请模式,在高校设立申请点,保障学生群体可以租到价格较低且安全便捷的房子,让更多学生能够专注科研和学业,毕业以后愿意留在上海工作,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留下宝贵人才。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