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动沪郊民宿行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4-11
文/金钥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宿作为一种新兴的住宿业态,满足了人们对休闲放松“慢生活”的期待,是助推乡村振兴、拉动消费增长的有力措施。沪郊民宿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和突破。存在以下问题:
1、业态发展困境,制约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政策协同不足。在农村地区民宿经营中,沪郊民宿常与农家乐、短租房等概念混淆,民宿管理归属文旅局,农家乐的管理属于市场监管局,而租房管理则在房管局,管理归属不明确,政策难以协同。二是电商平台分类混乱。主流OTA平台将民宿与公寓/农家乐/青年旅社/别墅轰趴/客栈等混类展示,导致市场辨识度低,不仅影响了游客的选择,也增加了民宿经营者的运营难度。三是消防许可受限。上海郊野地区对农村房屋翻建政策管控严格,农民自建房改建成民宿时,只能简单改动墙体和结构,无法安装消防喷淋系统。此外,宅基房屋间距限制了消防车通行,难以满足消防要求。四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部分上海乡村地区乡间道路狭窄、标识缺失,周边缺乏停车场配套,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五是存量资源化受阻,由于改建民宿受到多种限制,目前的民宿多为新建,导致闲置资源未能盘活,造成资源浪费。
2、市场运营短板,削弱行业竞争力
一是客源结构失衡。大量乡村民宿依赖“周末经济”,部分以油菜花、节庆等为季节性主题活动的民宿对时令的高度重合,导致旺季短(平均仅持续1-2个月)、淡季长。二是营销体系效能低下,传统OTA平台依赖度高,易受恶意差评冲击;由于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内容营造能力,农村民宿在新媒体宣传渠道上的反响不佳,难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三是民宿产品开发不足。一方面,民宿未能整合本地民俗、休闲农业、研学亲子、生态探险等“民宿+”产品开发能力,水果采摘、农耕体验等活动吸引力不足,可替代性强。另一方面,农村民宿大量网红元素堆砌,盲目追求围炉煮茶、网红打卡墙等短期流量,在地文化转化率低。对农村吉祥物IP等文化开发浅层化,与迪士尼主题民宿相比,地区吉祥物仅作外墙彩绘。
3、专业人才稀缺,限制服务品质
一是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据《崇明乡村民宿发展规划》数据,85%为民户自主经营,60%经营者学历高中以下,50%年龄超50岁,60%无经营经验,90%未从事过相关行业。大学生不愿返乡从业,认为乡村民宿服务岗位缺乏职业前景。二是经营者转型困难。现代服务业经营要求网络营销、绿化养护、营养搭配、摄影剪辑等技能需求,传统经营者缺乏现代管理意识,难以适应精品民宿的运营需求。三是人才吸引力不足。大学生不愿意返乡从事民宿服务工作,主要原因是感觉职业发展前途不明,民宿服务岗位在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缺乏吸引力。
为此,建议:
1、强化政策支持,构建协同发展体系
一是建立协同机制。建立文旅局、市场监管局、房管局等部门的协同机制,形成政策合力。二是制定专项政策。制定针对民宿产业的专项政策,为民宿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针对符合要求的闲置资源,由村集体牵头,多部门定向合力改造为符合要求的民宿。三是规范电商平台分类。督促携程、去哪儿等电商平台建立科学的民宿分类体系,规范民宿标签使用,提高市场辨识度。
2、多元化营销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优化客源结构。加强地方政府联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推介活动,比如将乡村民宿和农产品纳入“看上海、品上海”活动范畴,助力民宿行业强特色、树口碑、增效益、共繁荣。推出“一二三四,说走就走”非周末优惠活动刺激了民宿淡季错峰消费的需求,持续刺激民宿淡季错峰消费的需求。二是深度融合"民宿+"产品。乡村民宿不同于酒店、短租房、农家乐,应坚持低碳环保、健康有机的建设理念,凸显乡村的“原色、原味、原趣、原艺”。除了保持农家天然的风土风情,还要弘扬传承当地民俗文化。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文资源,借力艺术院校、文旅策划、影视制作等内外部资源,将独特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田园情结与民宿品质建设进行融合,带来高品质的消费体验。
3、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服务品质
一是鼓励"农二代"返乡创业。鼓励和引导“农二代”们回归本土,为民宿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建立相关的创业扶持机制,提供创业支持和政策优惠,包括贷款扶持、税收减免和场地租金优惠等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考核指标中。二是行业协会支持。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加强行业规范监管的同时,积极提供专业顾问服务,指导年轻创业者科学规划和实施民宿发展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运营能力。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