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市塑料污染治理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3-11
文/顾程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对大众消费模式的改变,塑料包装物的使用量,尤其是快递、外卖等领域急剧增加。长江流域鱼类体内发现超薄塑料购物袋碎片、人体内发现塑料微粒子等新闻也提醒我们尽快治理塑料污染的重要和必要。
我市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1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下降40%;到2023年底,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等。然而,从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替代产品、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因素,限塑政策未得到很好落实。
塑料污染治理推动难的几个原因:
1、可替代产品产量低、价格高
塑料袋、塑料胶带、快递内部塑料缓冲物,并称为快递业的“三大污染”,市民日常生活中快递、外卖、购物离不开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的使用,餐饮行业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使用数量居高不下。追根究底还是缺乏塑料制品可替代产品。纵观整个塑料制品行业,生物可降解塑料原材料较为单一,真正达到生物降解的材料仅有PLA、PBAT等,其原材料粒子价格是PP、PE等不可降解原材料粒子的三倍以上,且该类生物降解原材料以植物纤维为主,产量有限,全面普及难度极大。
2、“可循环”应用存在局限性
快递行业已推出“可循环”箱的使用,但距离全面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能够使用循环包装箱的快递物流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局限在拥有自营物流部门的自营电商平台,如京东和苏宁。通过自建的包装箱运营平台跟踪每个包装箱的运送流程,将快递送达消费者后予以回收,保存在固定的仓储部门进行统一后续清理和消杀,避免后续使用造成污染。完成消杀后,再运送至平台自营仓库,开启下一次循环使用。二是局限在固定部门与固定物流公司之间的循环使用。流程基本与上述一致。若要在所有电商平台、商户、物流公司及消费者之间使用循环包装箱,则尚缺乏统一或能够相互交换信息的循环包装箱运营平台及由平台与平台之间进行运营、维护及分配的循环包装箱等。
3、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冲突
自2020年十部门联合推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以来,餐饮、物流、外卖等行业已逐渐形成环保理念,使用可降解塑料吸管、塑料购物袋或可重复使用包装物等,但由于受这类产品成本限制,仍能在我市集贸市场、水果卖场、杂货小卖部等经营主体中发现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
4、社会各方对于包装物的循环使用意识不足
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上下游、全产业链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市民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自备包装袋的习惯尚未养成;经营主体提供厚度符合要求且可降解或更为环保的包装制品的成本仍十分高昂。而其中被忽视的实际上是理念和意识的转变,意识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政策的推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要求快递、外卖等企业严格遵守限塑规定,推广使用绿色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目前,某些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深究“限塑”政策,将原塑料购物袋执行标准改换成垃圾袋标准,但其产品使用范围仍为集贸市场等地,这类行为监管部门由于没有执法依据,不能有效解决。2020年限塑政策制定以来,经过4年多运行,暴露和发现的问题有待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便于相关部门后续执行。
2、推广替代包装物
支持可降解材料研发与应用,加大对生物可降解塑料粒子、纸质包装等替代材料的研发投入,提高其性能的同时降低使用成本。鼓励绿色包装产品认证,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推广,鼓励生产企业研发绿色包装,扩大塑料替代产品在更多场合的应用范围,减少对传统塑料包装的依赖。
3、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市民环保意识引导,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推广等多种渠道,普及限塑政策和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组织各类活动展示和推广现有绿色包装产品,让更多市民参与和认识可替代产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限塑的良好氛围。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文件,监管部门依法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推动限塑政策的全面落地,为建设美丽上海贡献力量。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