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市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保障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11-10
文/朱寅
根据《应急管理蓝皮书:中国应急管理发展报告(2022)》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各类应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应急救援力量不断增加,其中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进一步扩大,2021年年底数量达到62万余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主要由从事各类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组成,主要成员大都由普通志愿者组成,并以此身份参与各类突发事件和灾难现场等的救助、救援,为挽救生命或减轻财产损失作出重要贡献。
但应急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致死、致残、致伤是常态,因此如何加强规范志愿者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和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在我市应急志愿服务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机制保障。应急志愿服务不同于普通的志愿服务,技能是体现应急救援水平的关键。现有不少应急志愿服务组织专业能力不够突出,培训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缺少差异化、专业化的课程内容,仅靠志愿者一腔热情参与服务,长此以往,极易由于对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措施不足引发事故,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应急志愿服务属于主动涉险范畴,未能纳入国家保障性保险体系和市场化商业保险,缺乏专项保险保障。
二是组织管理。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相关的管理规定,如现行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上海市突发事件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无法很好地满足推进应急志愿服务的形势需要,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渠道不顺畅、处突效率相对不高。在应急志愿服务活动中,组织间横向协作不足,政府与社会应急志愿服务组织间应急救援和处置信息共享能力较弱。特别是不少应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时管理不够规范,专业化程度较低,隐患重重。
三是可持续发展。志愿活动的自愿性和非营利性等特殊属性对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以及志愿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急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志愿组织收入来源不确定,合理权益得不到保障,容易导致专业骨干人才经常性流失;另一方面是部分参与应急志愿工作的人员为基层组织自主招募,未能很好履行注册登记和纳入志愿者管理系统等行政程序,容易影响应急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完善机制保障。健全应急志愿者能力培训机制,对应急志愿者业务能力培训工作加强指导,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推动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与专业队伍建立共训共练和协同配合的机制。维护应急志愿者权益,加大职能部门和社会救济组织对于志愿者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时出现风险状况时的援助保障,如成立应急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会,接受个人、企业、社会捐款,便于为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和个人提供资金、设备保障,同时为捐赠企业提供返税作为鼓励;为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设立专项保险和公益法律援助,尤其是针对高危行业的应急志愿者,分担、转移和降低其在志愿服务中的特殊风险与损失。
二是规范组织管理。参照2022年8月“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等6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应急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内容,出台或修订相关地方管理办法,更好地完善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的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应急志愿服务运行模式,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研究并明确应急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推进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依照主要从事的应急志愿服务专业领域进行分类管理,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登记注册成为志愿者,拓展应急志愿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库建设;组织开展应急志愿服务相关评估,鼓励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团队、个人等参与应急志愿服务能力等级评估,建立数字画像。
三是加强可持续发展。完善相关财政经费的拨付及使用制度,强化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保障作用,以政府财政为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激励保障,结合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多途径增加创收渠道,保障组织运营的良性循环;鼓励结对开发应急志愿服务项目,强化服务供需对接和活动协调,逐步建立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特色项目来争取各方资源,吸引社会资助者;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荣誉激励机制,实现志愿者的价值认同和归属。对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荣誉奖励,提高社会认可度,而对于突出贡献者,在实行精神奖励的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物质奖励,或是提供如免费或优惠开放景区等的福利。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