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战略博弈最新情况及风险研判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5-26

分享到:

文/胡耀文

金融市场是感知宏观风险的第一线,也是全球资本信心的晴雨表。近年来,地缘政治和中美关系发展成为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变量,金融市场的动态表现,也就成了我们监测、评判中美关系变化、发展及其影响的一个有效观察窗口。通过把握金融市场动态,特别是外国投资者预期和投资行为、跨境资本流动,可观察中美战略博弈的关键点、影响,并前瞻当前及未来中美博弈背景下的潜在风险,尝试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2023年11月开始,A股北向资金净流入开始加速,23年1月份单月流入达到1412亿元。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量自22年12月开始企稳。但23年2月份开始,这种修复的趋势遭遇扰动。特别是4月份美台“窜访”事件以来,在市场投研与交流之中,明显可以感受到金融机构对中美博弈的风险警惕上升,不少市场参与者认为期间香港市场经受了外资流出的压力,港股下跌显著,港币长期处于弱方兑换保证,部分基于对于中美博弈风险因素的反应。

从以上金融市场的预期变化、外资行为和反应来看,中美战略博弈作为宏观环境的重要压力点持续存在,特别是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海外投资者,对中美战略博弈的动态仍然较为敏感,前景判断偏保守。与此同时,在结构上,市场也逐步发现中美战略博弈呈现出的一些新的变化特征:

其一,美国内政压力加大,政策重心从外部收缩。这样,中美博弈的影响整体趋降,但是接下来需要警惕美国衰退、危机产生外溢性冲击的风险:在3月海外银行业危机爆发当周,我们就曾看到避险情绪驱动下,A股、港股市场共振承压,北向资金出现106亿元的净流出。

其二,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立场开始转向寻求沟通、合作,“危”与“机”并存。底层逻辑在于美在任政府基于内压而寻求外部沟通合作的尝试,机会在于中美博弈、摩擦短期“筑底”,近期不少金融机构均捕捉到了中美关系边际改善的信号与契机,市场对于地缘政治形势判断有较为明显的改善。4月份对市场风险偏好造成重要影响的美台窜访事件,就来自于国会共和党的主导推进。

其三,中美竞争博弈的大方向没有发生改变,制裁和打压风险持续,但对我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趋降。作为美国对华偏鸽派代表,美财政部长耶伦4月发表对华政策演说,确认了对华产业、公司制裁工具将继续使用。现实当中,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一批战略竞争行业的中国企业还在不断登上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因此,战略竞争关键领域,如半导体、5G、人工智能的制裁风险将如影随形,成为一条持续性的风险线索。

基于对当前中美战略博弈现状及在金融市场投射的观察,建议如下:

1、   政策面尝试加强同外资的沟通和预期引导。上海是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沿阵地。今年以来,政府已经通过一系列稳外资的政策举措,在巩固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外贸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金融资本的活动相较于产业资本和直接投资更加灵活,也更容易受到包括地缘政治在内的宏观环境波动影响。我们身处金融市场,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在上海经营的外资基金公司和金融机构,迫切希望加强对于中国宏观和资本市场政策,特别是对待外资和扩大开放方面政策的学习、理解。建议政府金融部门和相关条线可以加强同外资金融机构的直接沟通,考虑以机构座谈会、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反路演”等多种形式,做好外资机构预期管理和引导,将会对稳定金融市场外资信心发挥关键的作用。

2、   加大对全球宏观和金融风险可能性的关注,前瞻研判外溢性冲击和海外潜在政策变化的对我影响。当前海外经济和政策周期已经临近转折,对于海外宏观环境的非线性变化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密切监测海外经济运行、财政和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压力环节表现,防范黑天鹅风险,研判其对于美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影响,更好地把握中美战略博弈未来发展的风险和机会。

3、   加大对战略竞争产业领域的政策支持、长期投资、稳定投资,积极引入提升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项目投资。如前述,近几年来中美战略博弈形势和节奏无论如何变化,在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资源相关产业领域的斗争从未缓和。从金融市场的视角来看,近几年我国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在美国制裁风险中越发“抗跌”,也即意味着金融市场的信心强化,关键的驱动逻辑来自于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坚定支持。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