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学习纪行——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

文、图/裔徐炯   发布时间: 2025-01-09

分享到:

2025年1月,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笔者近期曾到遵义学习。以下按会议旧址、陈列馆和历史街区(含长征前辈在遵义的住址、纪念公园和苏维埃银行等)三个方面汇报学习感悟。

第一:会议旧址

9月的遵义阳光明媚、桂花飘香、街市热闹,其中某条街巷就叫红军巷。

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中革军委总司部与一局就驻扎在遵义会议旧址的这幢楼。同月15-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楼上客厅举行。

遵义启示:艰难时认准方向,一是绝不慌乱,二是优先理顺内部,三是齐心协力。当年长征前辈们临危不乱,堪称楷模!

遵义会议的旧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

旧址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主楼建筑面积428.48平米,坐北朝南,共有两层楼,整体为中西合璧式的砖木结构建筑,歇山式屋顶,上开“老虎天窗”,廊柱卷拱护栏组合,楼阔而深。

大门西临子尹路,两侧原为八间铺面。门厅后是砖砌牌坊,牌额用彩色瓷片嵌字,前为“慰庐”、后为“慎笃”。牌坊后是青石铺墁的小天井。南侧有小门通四合院,北侧是主楼。

楼北还有毛泽东手书的著名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旧址外另有大门,穿过门厅便见主楼。主楼门窗漆成板栗色,窗镶彩色玻璃。在走廊上可凭眺远处挺拔的群山。

主楼的二楼会议室是约27平米的长方形小客厅,西侧有玻璃窗。东侧墙上有挂钟和两个壁柜,柜上嵌着穿衣镜。屋顶悬着荷叶边盖灯。屋中有张长方桌,四周有20只木藤折叠靠背椅,桌下放木炭火盆(用于冬季取暖)。

楼上还有军委总参办公室,其东西两头分别是周恩来和朱德/康克清办公室;楼下有机要室及刘少奇等的住室。

周恩来办公室兼住室在主楼西头的第一间。室内按原状陈列一张老式暗褐色木架床,上铺白色粗布垫单,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红漆九屈桌上有铜墨盒、瓷质毛筒、罩子马灯、军委会信及信封、毛笔和铅笔等。室内一角有铁皮公文挑箱。壁挂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为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所摄。

而朱德/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则在主楼东头的第一间。室内陈列浅红色老式木架床,壁挂竹斗笠、望远镜等。

主楼的总司厨房十分简朴。

一楼设有总司一局作战室。屋中有两张黑漆方桌,上有电话、马灯、土瓷碗、中革军委信笺等。其北壁悬挂巨大的云贵川接壤地区军用图,插红蓝色小旗标示敌我态势。

史料显示,1951年有关部门决定筹建遵义纪念馆。1959年会议旧址对外开放。1964年毛泽东为纪念馆题名。2004年新建陈列馆。2007年红军街开业。2015年1月,陈列馆扩建后再次对外开放。

第二:陈列馆

遵义会议旧址的东北侧是陈列馆。该馆总建筑面积19054平米,展厅面积8000平米,其建筑外观设计遵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要求、汲取遵义民居特色,利用小青瓦坡面顶和圆拱形柱廊等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建筑的元素。

陈列馆的入口处是当年长征前辈们的群雕。

馆内设《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主题陈列。资料显示该馆保存文物和资料1551件,其中文物原件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陈列品包括当年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渡船、枪械刀具、珍贵文件文稿和红军标语等。

主题陈列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含三章。第一章是保卫苏区。第二章是战略转移:包括北上抗日突围西征、告别中央苏区并踏上长征路和坚持苏区斗争。第三章是血战湘江。

该部分的陈列资料说明:中央红军八万人1934年10月10日从于都出发,辗转三个月到达遵义。该处有两幅巨型油画,分别是告别苏区和湘江,画内场景十分感人。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会师,标志长征胜利。

第二部分叫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该部分的第一章是会议前奏,包括通道、黎平与猴场会议。第二章是突破乌江。第三章是会议召开,陈云称这次会议是长征的第四个胜利。第四章是会议延续,包括扎西、苟坝和会理会议。

第三部分叫转战贵州、出奇制胜,红军突破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

第四部分叫勇往直前、走向胜利。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征服雪山草地都是这部分的精彩篇章。

相关资料和图片说明:红军以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翻越20余座终年积雪、大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奇迹般地走出了荒无人烟、纵横六百里的沼泽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五部分叫精神永存-即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

陈列馆的结束语指出: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一部壮丽的史诗。遵义会议是这部史诗最为绚烂的篇章。

第三:历史街区

陈列馆的东门外是杨柳街。街东是遵义茶馆和1935城市广场。紧挨东门之北是博古/李德住址与陈云纪念馆。

紧靠街边的博古/李德住处为木结构两层走马转角楼,该楼的前进采用仿西式风格,后进是石灰粉墙小青瓦黔北民居特点。紧贴此楼的是陈云纪念馆,门口有陈云坐像。

沿街向北走是红军总政治部,该处的北端是一幢罗马式建筑,其南端则是庭院式平房。

1984年11月,邓小平为红军总政的旧址题名。该址的东北便是邓小平在遵义会议时的住处,此处还曾住总政宣传部长潘汉年、《红星》报主编陆定一等。

整个总政旧址长105米,宽129.1米,占地面积13555平米,四周有峻宇雕墙,颇为壮丽。

此处建筑原由经堂和学堂两大部分组成。

当年干部大会的会场设在经堂,整组建筑两侧是一排排圆拱的雕花窗棂,镶五颜六色的玻璃。其房屋结构为中国式空斗墙包木柱,罗马式伞形顶。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政治部负责同志在经堂内主持召开了遵义各界群众代表大会,商讨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革命组织的筹备工作,领导红军的友社、赤色工会、工人游击队等革命群众在此活动。

遵义会议后,红军二渡赤水又回师遵义,党中央在经堂召开了红军干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在会上总结了遵义战役胜利的经验。

庭院式平房式样的学堂则在经堂的南侧,瓦木结构。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机关即设在此处。

从总政旧址往西穿过小巷、位于遵义文化小学西南的建筑是地方工作部,为木结构的三合院。统战先驱李维汉曾住在二楼。

此处有个重要启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笔者学习至此处,正遇当地小学生放学。小朋友们蹦蹦跳跳,欢快与亲切感扑面而来。

再往前走,附近还有遵义纪念公园。该公园东临湘江,与凤凰山隔河相望。有名贵林木及亭廊室馆、花坛假山和水池,风景秀丽。园内含桂花园、竹庄、遵义名人堂与碑林。

从公园西门走上台阶便到红军街,此处原名为杨柳街历史街区,含民俗博物馆。一旁牌楼上有张爱萍将军所题“红军街”三字。

街边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小楼,木栏青瓦、雕花门窗、古色古香。街心青石板铺地,显出一份沧桑古朴。沿街的灯箱画则是红军长征途经处的照片。无数红灯笼垂挂家家户户屋檐,汇成红色河流。

沿街有不少老字号,含茅台、湄潭茶、蜡染布,更有遵义第一小吃豆花面。

纪念公园和整片历史街区十分祥和。街区的另一头是苏维埃银行旧址。

该银行于1932年在瑞金成立,毛泽民是首任行长。

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被编入军委直属纵队十五大队。他们一行约200余人,带着苏区印制的钞票、白银和黄金等资/财产,共一百余担,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十五大队沿途不仅要保证所挑资财的安全,还要为全军筹款筹粮,任务艰巨繁忙,被誉为"肩挑的银行"。当时银行主要包含会计、总务、记账和出纳四项职责。

1935年1月中旬,十五大队进驻遵义杨柳街。根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的决议,当时计划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区根据地。红军在此发行了纸币,遵义也成为长征途中唯一发行纸币之地。

关于苏维埃银行的纸币,还有一个历史故事。据说当时的印刷铜版难以运进苏区,于是毛泽民带人进深山老林、用土办法自力更生印钞。敌人虽试图通过印制假钞来搞破坏,但他们却仿造不出苏币上的签字。其实该签字就是毛泽民的俄文签名。

到达遵义后,财政部长林伯渠从事苏币的发行与回笼工作,在长征史和金融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遵义学习之行,笔者很有收获,深切感悟到在任何困难挑战面前,我们都必须坚定信念、坚持正确方向,尤其是党的领导。

同时,笔者亦体会到今天的人们应更加珍惜和热爱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安定生活,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设中牢记前辈嘱托、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共同的理想目标。

编辑:仲晔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