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质的飞跃——学习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文/李新 发布时间: 2024-08-01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75年前,获得新生的新中国结合当时的具体国情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一个世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彻底地站起来了。然而长期以来僵化的体制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开创了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次飞跃。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开创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理念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以及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构成了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实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飞跃。
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飞跃与第一次飞跃相比具有质的特点:
首先,从借鉴走向创新和引领。此前的改革开放注重的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如1980年代借鉴东欧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明确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方向,1990年代借鉴东亚和东南亚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2000年代借加入WTO与国际接轨之机借鉴欧美市场经济经验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进入2010年代中国开始强起来了,开始发挥对全球经济的创新和引领作用,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走深走实。
其次,社会主义的目的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新质生产力。此前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目的是要消除阻碍生产力的桎梏。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有效释放,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全的产能,不仅满足了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全世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我们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党的十九大宣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第三,从接受规则转向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订,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如前所述,此前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接受和适应国际规则,以便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去。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们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和经济地位来改革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制订国际经济规则,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
第四,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此前改革开放主要集中在“引进来”,如引进国内严重短缺的资本,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强起来的不可逆转之势,中国的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越来越走向世界,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第五,从区域性开放转向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此前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基本上放在了东南沿海地区,从四大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口岸城市以及浦东的开发和海南省的开放。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六,从单纯对外开放转向对内对外同时开放。此前的开放是面向外资、外贸和外国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单纯的对外开放。如今的开放不仅仅是对外开放,而且也是对内开放。如在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吸引的不仅是外资企业,同时也面向国内企业;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就是要打破行政和地域分割,从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对接合作,统一规则,最终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此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第七,从正面清单转向负面清单。此前对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开放基本上是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分别发布支持和鼓励外商投资的“投资指南”,以具体项目的形式明确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行业和区域。如今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的并向全国推广的“负面清单”经验已经取代了“投资指南”,除了政府规定的不允许和限制的外,市场准入的领域、行业和区域全面放开。
第八,在改革开放理论创新方面,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家在第一次“飞跃”中突破了“产品”和“商品”、“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独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第二次“飞跃”中将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升到了“决定性”作用。第一次系统明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范畴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系民建上海市委“一带一路”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政法学院上合基地教授)
编辑:仲晔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