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山:读懂全面深化改革逻辑——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比较解读
文/范忠山 发布时间: 2024-08-01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战略部署。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之后,中共三中全会承担起了研究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任务,很多重大政策会在三中全会时出台。中共历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与关键词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与制度改革不断摸索前进。
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往往都是我国经济或者相关领域此后一段时期内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一般会对经济产生较为长远的影响。具体来看,1978年以来,涉及到我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有四次,分别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十四届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分别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阶段,这四次三中全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为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GDP增速均值达到了10%以上。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此后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更加平稳的增长,国家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学习历届中共三中全会公报,可以看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内容与重点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重点具有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重点学习与领会此两届的中共三中全会公报内容,以便更好地用全会精神指导今后的工作。
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比较,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党的总目标延续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调,同时目标导向更明确,更加强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而中共二十届三中则要求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比较,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表明中共中央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效率优先到兼顾公平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沿用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效率优先的导向。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的定位又有了更加顺应时代的变化。对市场功能的定位优化为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更加突出要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比较,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突破和要素配置创新,市场主体的动力结构、生产运作模式、依赖的要素种类均逐步发生变化,因此要求营商环境改革除了关注普适性规则,还要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特色营商环境。在面临当下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发展的首要,而这又需要统筹完善教育、科研、与人才体系,以及国家安全、产业安全的支撑。
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比较,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宏观政策的系统化转变。从之前更多强调财税体制,到现在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这说明往后将更加注重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财政、货币、金融的深化改革与统筹管理。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作为民主党派成员,要把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为此,我将深入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汇聚民建金融工委团结奋进之力,聚焦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围绕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聚焦改革课题,发挥自身特色,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系民建上海金融工委主委、浦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编辑:仲晔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