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记参观松江“云间粮仓”“浦江之首”
文/叶肇恺 发布时间: 2025-04-16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的回信精神,对我们工作来说就是要做好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工作。2025年4月8日,我有幸随青浦区委老干部局组织的“上善银辉”离退休干部宣讲团去松江向松江区“茸耀”五老宣讲团学习交流,共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得到了松江区委老干部局及“茸耀”五老宣讲团领导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诗,其本意是让文化知识从贵族垄断走向平民百姓。总书记在此引用,意在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平民百姓,将“国家创新理论的大事”具体化为百姓“身边小事”,以百姓“身边小事”透视出“国家创新理论的大事”。讲清楚每一个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确保“寻常百姓”对党的创新理论想听、愿听、听得进去。
我们先是来到“云间粮仓”参观学习。“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起源于西晋。“南门粮库”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松江是专署所在地,因而它的粮库面积比一般的县要大得多,占地面积有136亩,相当于14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小,共有60余栋建筑,内含南门粮库、松江米厂、松江面粉厂、松江县配合饲料厂等,最早的建筑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它是见证松江工业发展、历史文脉的工业遗存,是代表一个特定时代、特定功能的代表性建筑,是不可移动的历史保护建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特别是进入到新时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在松江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他们遵循修旧如旧、保护历史文化、文脉、文物的理念,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坚持,终于建成了一个上海城市更新、粮仓转型的生动样本。将一个身边的“小事”、“烦事”,转化为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大事、新事。它华丽转身成集“园区、商区、社区、景区、校区”五区联动,“文、旅、商、体、娱、展”六业互动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上海市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上海市“文艺两新”集聚实践基地等。它已成为亮丽夺目的市民学习、生活、娱乐的共享空间,含有上海工业遗产、上海工业旅游景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旅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等具有二十余项称号的城市创新、市民喜欢的活动空间。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云间粮仓”的前世,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南贴人民河,西枕通波塘,东靠松金公路,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沿河的南门码头、御码头、普照码头等六座用长石条铺成的运粮码头仍在,保护完好如初。这些历史遗存尤如时间隧道把我们带进了百年、千年前的松江古城,古码头带来及见证了松江古城的发展、繁华和文化。
我们看到了《重修普照寺碑记》石碑的幸而留存、重见天日的故事。普照寺始建于唐乾元时期(758—760年),是在二陆(陆机、陆云)的旧宅上建成的,原名大明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为普照寺,为松江最早的佛寺之一。该寺屡经兴废,晚明时还犹存,清初因兵事,寺内殿宇大多遭毁,至民国初年,只剩大殿三进。第一进大殿为弥陀殿,第二进大殿为罗汉殿,第三进大殿为观音殿,该殿有楼、有重檐。1949年时,寺庙已名存实亡。《重修普照寺碑记》石碑,刻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记述重修的经过並知普照寺遗址就在“云间粮仓”附近,碑文由晚清名士袁昶撰写。
我们看到了清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中二次临幸松江府。据《松江府志》载,康熙帝在松江的行宫,即在现“云间粮仓”之地,御码头见证了康熙帝从龙舟上岸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更是看到了“云间粮仓”多采华丽的今生。南门粮库库房遗存有十余幢,每幢长有百米,宽有三十余米。支撑起单层粮库大空间的是三跨“人字型”木屋架。梁、柱均不粗大,但由于结构合理、选材精良、严谨施工,所以七十余年来仍稳如盘石。可见解放初江南水乡匠人的精湛工艺和一丝不苟的施工质量。昔日的幢幢粮库今已成为“品味文化”“畅享美食”“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六个为民服务的共享专区,重焕其昔日文化历史和建筑的价值。
在“品味文化”专区有“云间艺术空间”,它展出了松江人在书法、绘画、摄影上的优秀作品;有“艺术家工作室”,它为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有“花䇳茶书房”,它为市民提供了学习插花、茶艺的好课堂;还有……。在“畅享美食”专区有“老上海.上海菜馆”“啤酒阿姨屋”“四月天咖啡店”“青山檐川味火锅巴”“古仓餐厅”“意式餐厅”“鲨卡美式餐吧”“日式牛仓.寿司”“戛法小酒馆”,还有由松江面粉厂改建成三十余米高的“漫心酒店”等。区内中西美食,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休闲娱乐”专区有“家庭互动乐园”“睿舞蹈工作室”“将进场.戏剧车间”“街舞工作室”“嘻谷艺术室”“木铎书院”等。在“运动健身”专区有“茸煜乒乓球俱乐部”“5+攀岩训练房”“桌球俱乐部”“源霖网球公园”“洛克公园篮球馆”等,室外还有足球场。六个专区共有七十余家单位入驻其中。
接着,我们一行人来到位于松江区石湖荡镇的“浦江之首”参观学习。它是斜塘江、圆泄泾两江交汇成黄浦江源头的三江交汇处,三面环水的自然风景胜地。历史上,此地建有分水龙王庙航标,指示由上海分叉至苏州、湖州与杭州。2002年松江区开始出资在此改建分水龙王庙灯塔和建造望江亭及河岸防汛墙、护栏、绿化等。之后又进一步规划建设航标灯塔、水文化展示馆、龙王庙等,使它由原河滩农田蝶变成现黄浦江上游的3A级旅游景区,成为松江市民乃至上海市民休闲旅游、畅享大自然美的网红打卡地。登望江亭欣赏水景美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水文化展示馆,通过“水之源”“水之脉”“水之治”和“水之兴”四个篇章的沉浸式学习,深刻感知到在水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贤士与劳动人民持之以恒的爱水、理水、治水、兴水及为民造福的历史厚度和中国智慧,是我们当今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今天参观学习的这两个生动案例,更坚定了我们要牢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在观摩中学先进,在比较中找差距,在交流中得启发。我们要虚心向松江学习,把青浦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人民造福的故事,以“好声音”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浦实践的强大“正能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编辑:徐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