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思如泉 曲意绵绵

文、图/苏潇   发布时间: 2025-03-19

分享到:

苏潇,作曲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教投,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东方英才”青年项目获得者,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创新团队成员.曾荣获第八、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奖,“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原创音乐作品奖,ISING国际青年作曲家比赛一等奖,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第三名,荷兰新音乐团“Nieuw Ensemble”作曲比赛首奖,“孔子颂”全国作曲比赛第一名,2019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入围最佳编配奖等。

音乐启蒙:家庭旋律与梦想起点

我出生在南京,父亲是作曲家,母亲是音乐教师,家中时常回荡着动人的旋律,音乐陪伴我度过了童年,为我埋下了热爱音乐的种子。十二岁那年,我考入音乐学院附中,接受了更加专业的学习,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坚定了在音乐创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父母是我音乐道路上的第一任导师。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从小就对音乐充满了敬畏和向往。求学期间,众多老师的悉心教导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我的导师,给予我细致人微的指导,助力我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而如今,我的太太也是我音乐创作中的伙伴,她同样毕业于音乐院校附中,对音乐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感知。我们常常一起探讨不同作品的审美和创作架构,她的反馈和建议,总能让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创作,为我的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多元风格:融合与创新,追求雅俗共赏

我之前在音乐院校里面参与过很多不同种类的音乐活动,组过乐队,担任过音乐制作人、晚会音乐总监等。这些音乐经历也让我的创作思维比较多元。所以,我希望我的每一部作品既有自己的风格,也能让人听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部分。我们都说一个作品要“雅俗共赏”,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于艺术创作的一个认知或者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我希望我的音乐能符合当下或者紧跟时代,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审美需求,又能被广大普通听众喜爱和接受。

在当下,国家大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为我们作曲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机遇。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每一部作品都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就像《九天开出一成都》这部作品,就是我对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次音乐解读和致敬。

创作故事:《九天开出一成都》背后的艺术碰撞

第一次与成都民族乐团合作,指挥家曹波老师以及乐团的所有演奏家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在演绎那些具有成都特色的音乐元素时,他们能够精准地把握其中的韵味和情感,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让我的创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总导演肖鹰是一位非常有创意和开拓精神的人,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想法和建议。我和王海燕团长也经常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些创意转化为实际的音乐作品,让作品在舞台上得到完美的呈现。

在创作唢呐协奏曲《腔调》时,肖导提出在乐曲中段加入“水袖”舞的创意,由三位舞蹈家与唢呐独奏家以及乐队共同演出。这个大胆新颖的想法给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把握好每一个角色的戏份,让舞蹈、唢呐和乐队之间既能相互配合,又不会互相干扰,成为我思考的关键。同时,这部作品还融合了川剧的“高腔”和“锣鼓”打击乐元素,如何协调好唢呐、乐队和川打这三个部分的关系,使它们在音乐中相互映衬,也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尝试,最终我们成功克服了这些困难。当音乐会现场观众的喝彩和叫好声响起时,我

最后一首曲目《天府画卷》,我希望通过音乐展示成都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和独特风貌。为了对应“九天开出一成都”中的“九”字,我特意在曲目中设置了九个小标题:“画卷呈现”“芙蓉倾城”“市井嬉戏”“锦绣天府”“壮丽山河”“松柏连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九天开出一成都”。虽然观众在欣赏音乐会时无法直接看到这些小标题,但指挥和乐手们可以通过总谱和分谱看到这些提示,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感和节奏,将其融入演奏中,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音乐体验。

高光时刻:舞台上的荣耀与文化的传播

在我的音乐生涯中,还有两次演出经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一次是《繁华似锦》入选2023年上海交响乐团的新年音乐会。因为在那场音乐会上,与我一起演出的作品诸如郎朗演奏的格里格钢琴协奏曲、拉威尔的圆舞曲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上海交响乐团作为国内乃至世界顶尖乐团能在这样一场每年最重要的新年音乐会上选择了我一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让我深感自豪,也激励我不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另一次是与“ISING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合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一部男中音与交响乐队的作品,由费城交响乐团在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上演。这场音乐会以唐诗为词进行创作,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人士观看。最让我骄傲的是,演唱我这部作品的是一位外国歌手,而且他用中文将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我的音乐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展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生动体现,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教育担当:因材施教,培育音乐新苗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音乐人才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如今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事物和我们小时候截然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都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他们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不仅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鼓励他们广泛涉猎人文、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我认为,作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视野,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

音乐于我,是血脉里的传承,也是面向世界的窗。每次创作都像是种下一棵文化之树,既要深扎传统的土壤,又要伸展创新的枝丫。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旋律在世界舞台回响,我相信,这将是属于我们这代音乐人的文化应答,是对五千年文明最动听的续写。

编辑:王晨莹